甘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九嵕夜话葫芦僧春节习俗杂谈之一腊 [复制链接]

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这是关中老一辈人说的二十四节气。

今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狗年。今年的春节期间介于大寒和惊蛰之间(即从农历腊八开始到元宵结束)。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初八开始吃腊八面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腊九,冻死细狗,腊九腊十,冻死小人。腊八节是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因为腊八与大寒节气非常接近,而大寒节气期间又是四九天,一年之中最冷的时段之一,所以就有了“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民间还有”三九三,冻破砖。四九半,冻了锅里饭”。“一九二九,关门喝酒;三九四九,冻破砖头;五九六九,人人抄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八十一,老汉顺墙立。”

俗话说:“荤冬至,素腊八。”冬至到,数九开始,该吃肉,补充热量,可腊八这天该全天吃素食。

对腊八节的来历,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老母亲告诉我,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挣下一笔大家业,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老两口临去世前给儿子说:“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告诫儿子要勤劳才能过好日子。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村里人、邻居念记老人的善良,就接济了这个儿子,小两口也在老仓库里角角落落扫了一些散落的小米、面粉、豆子以及地里干枯的蔬菜叶等煮了一锅混在一起的“杂合粥”。这顿粥让小两口醒悟过来了,从此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以过就是小年。民间老人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小年在全国各地也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相传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家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在民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民间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小年,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传说有一个平民叫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良知未泯,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葫芦僧于九嵕山下《木石居》

二O一八年二月八日

编辑:上官云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