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过小年祭灶火神与灶神信仰并存,有的已演变 [复制链接]

1#

旧时民间过小年的主要习俗为祭处神,又称送灶、辞灶。各地祭灶的时间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是腊月二十四。此外还有“官三(二十三日)、民四(二十四、宜家五(二十五)”的说法。

灶,是在人类把火引进住所后才产生的。早期的灶,一般是在居住处中央掘地为坑的地坑。后为稍加修砌的圆形、方形等形状的火塘。后来又发展为锅台灶。汉代,已有了并排三个地眼灶眼间加设釜甑、灶旁附设水缸的锅台灶,只要一烧火,不但三个灶眼可同时蒸、煮、炒东西,且釜甑中的水也被一起加热,颇经济实用。

伴随着火的使用,开辟了人类由生食到熟食的新时代,也产生了基于对火表示感恩和祈求生活安宇、幸福的火神崇拜。这种火神崇拜必然会因火塘和锅台灶的相继出现而发展为火塘神与神的崇拜。就现在仍比较普遍地保留火塘的民族地区而言,往往体现为火神与火塘神信仰的并存与交又,而普遍使用锅台灶的民族地区,则有的表现为火神与灶神信仰并存,有的已演变为单纯的灶神信仰。

我国最早的灶神是炎帝和祝融,“炎帝作火,死而为(《论衡祭意》),“周祀以灶,祠祝融"”(《说文》)。祝融还曾女性:“灶神祝融,是老妇。”(《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九引《五经异义》)早在《庄子·达生篇》中已有“灶有”的女灶神载。后来唐代的《西阳杂俎·诺舉记上》载:“灶神名隗,状如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忌卿。”看来灶神又是女神夫妻神并存的。清代,还有中间为灶君,左右分坐二位夫的。灶神发展到今天,在民间多数地方,只祭灶王爷、灶君菩萨或锅火神君;有的地方则是灶王爷爷、灶王奶奶并祭;个别地方如江西吉安官田乡还可见到灶神是三姐妹形象的。

民间流传普遍的灶神传说是:张单娶妻郭氏丁香,后嫌其而休之,又要李氏。但因后妻好吃懒做而坐吃山空,又遇火灾乃至双目失明,只好乞讨为生。而前妻郭丁香却因勤劳而富有张单有一次讨饭来到郭丁香家,自惭形秽,遂钻入灶膛而死被封为灶神。还有郭丁香因感念旧情也投了灶的传说。因此,神形象中,不仅有灶王爷爷,还有灶王奶奶。祭处神的具体礼仪,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宋代范成的《祭灶诗》比较生动、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祭灶的习俗情态: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官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人避,爵酒烧钱灶君喜。婷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寞。送君醉饱登天门,长短勿复云。年乞取利市归来分。

近代民间祭灶程序大致如下:送灶前夕,通常把去年的灶神像取下,去灰晒干,以利祭祀时焚烧顺利,灶神好尽快升天。这天,乞丐常用松柏、冬青枝扎成小把,点缀石榴,沿街叫卖,供祭灶之用,俗称“送灶柴”。家家户户都要购灶柴,“请”新灶王像,还要用秫秸编鹰、马、犬等物。供品有熟猪头、鲜鱼、豆沙、粉饵、瓜果、糕饼等。关东糖是必不可少的献供之物,又称灶糖、糖瓜。有的将灶糖粘在锅灶口或灶王嘴上,意为粘牢灶神嘴巴,不让他上天多言惹事。还有的把酒糟抹在灶门上,以醉灶神。人们放爆竹、烧香、磕头祭祀灶神后,将灶王像、编好的马、犬等物聚于一处,以火焚之,称为“送灶”。待除夕夜,再焚香“接灶”,将新灶君神祃贴在锅台上。两边张贴“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或“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批为“司命灶君”或“一家之主”,并摆上供品,焚香祷告,求灶王保一家人新的一年过得好。

而河南过去流传的“祭灶君歌”,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人家条灶的习俗:现速水两根,送我姓爷上天官。你爷对给他爷说,就说我家甚是穷。多带皇粮少带灾,再带财宝下界来。多带跑马射箭,少带穿针搭线。(希望多生儿子)现代,各地条的主要内容大体一致:送灶时间仍为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送灶神的供品中必有麦芽糖(关东糖),当然,也有简化为仍烧香祈拜的。接灶时贴的新灶君像及对联、横批与前述相同。而送灶后到接灶前的这段时间,灶王不在就可无所禁忌地扫尘、办年货了。至于送、接灶王的祭神仪式,则已不拘泥于“男不拜月、女不接灶”的旧礼。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我国满、白、仡佬等族也有以户为单位的祭灶神活动。但时间也有例外的,如广西环江一带的壮族,则于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择日祭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