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灶王爷(随笔)
刘国琳
联曰:聪明正直善司火,大矣哉一家之主;方寸无私可达天,神圣乎五祀之尊。说得是灶王爷。今天,咱们就叨咕叨咕灶王爷的那些事儿。
一、祭灶习俗的由来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直接向玉皇禀报寄主一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即民间的辞灶、祭灶、谢灶。户户“送灶神”,为得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谢灶分阶级,汉族民间“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邓家”指水上人家。另有习俗,忘辞五,莫辞六,如果腊月二十三、四没辞,就辞五,千万别辞六。后来,汉族百姓也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沾点官家贵气,图吉利,其实好事压根刮连不上的。
古时祭灶不分贵贱、高低,对灶神毕恭毕敬。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设供案,安神牌,供香烛,摆奉品,殿廷设燎炉、拜褥,皇帝、皇后依次在神位前拈香行礼,以迎新年福禧。也用粘糖封灶君嘴,怕他在玉帝面前泄露秘密。
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夜一更左右,灶王爷出发前,每家每户的男主人摆供品主祭灶君上天,女主人则用净泥涂抹炉灶“挂袍”。有的地方祭灶分荤素,腊月二十三“祭荤灶”,供鸡鸭鱼肉美味佳肴;二十四“祭素灶”,摆水果瓜子点心。无论皇宫、平民,荤素,祭灶时都必不可少糖瓜。
“糖瓜”用黄米和麦芽熬成,粘性大,把它拉为长条型的糖棍称“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糖瓜”。晋代《荆楚岁时记》称“胶牙饧”。白居易有诗:“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和美酒一道,是唐朝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明清时代,人们把麦芽糖糖稀抹在灶口,或把一块糖扔进灶里“粘灶”,等于灶君收受好处不敢上天说实话哩。吴人祭灶时,“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把酒涂抹灶门,叫“醉司令”,让灶王爷醉酒不能说话。估计这习俗跟酒鬼有关,你想,凡人醉酒尚且胡说八道,灶神醉酒了,万一酒后吐真言呢!
灶王咋上天?一缕清风飘飘去,满天仙乐袅袅行?那是高级别的神仙。这灶王爷不享受专车专机的待遇,得百姓提供交通工具,这么一想,皇家百姓用不着动糖呀酒呀的小心思,不提供交通工具,灶王爷就走不成了。奇怪得是,没人动这心眼儿。官绅富豪家“阔祭灶”,烧豪车、骏马等纸活,供多样素点心,备一碟黄豆和干草,给灶王和坐骑准备长途所需的干粮、草料。平民百姓“穷祭灶”想得却细致,考虑灶王上天庭八成不让直达灵宵殿,提前N公里下马,估计还得走一截子天路,就把松柏枝、芝麻秸交叉一烧,给灶王爷准备登天云梯,再在灶台上放一碗清水,烧三柱香,磕三个素头后,灶王码一烧亦算礼成,心诚则灵了。
人们对灶王爷恭恭敬敬,祈福禳灾忌讳繁多。比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喊、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祭灶时,男主人要念诵《祭灶谣》,为自家浪费粮食,不卫生的过错辩护,祈求原谅,许以好处。其谣曰:“灶王爷爷你听着,厨房里你见天瞄着过。我顿顿省吃又俭喝,抛米撒面是一时错。炉窝里肮脏是娃哩多,你老人家可得担待着。这糖瓜吃不了全拿着,捎给玉皇大帝尝一尝。我这里与你把头磕,上天去可要与我把好话说。初一你早点回来别耽搁,到咱家吃我蒸的枣山馍。”
祷告完毕,主妇将灶君像慢慢揭下来用火烧掉,表示灶君已经上天。除夕夜(一说正月初四)“接灶神”。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君像,就算另年的开始。至于灶王爷上天说了啥,新年是吉是福,自己揣摩吧,灶王爷不会跟家主反馈的。礼成之后,糖果供品由合家人享用了,心到神知,上供人吃。
二、灶王究竟何许神
在我国本土籍贯诸神里,灶王爷接地气,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每日经受烟熏火燎,雾霾繁蒸,尘土笼罩,锅盆山响,污水潜降,油泥缠身,且不享庙宇,难闻香火,每日坚守一隅,记录寄主善恶,积累详实材料,成为汉族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
宋朝诗人范成大《祭灶祀》诗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入情入理、淋漓尽致刻画了汉族民间灶神的习俗。在老百姓眼中,灶王爷是通情达理、圆滑世故、宽容大度,稍加“贿赂”就替人消灾免祸的好好先生,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灵验。
历代书籍把灶神分四种“流派”,即正宗说:
(一)、上古帝王或后裔说
《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泛论篇》“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
(二)、鬼神或精变说
《礼记礼器》“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老妇,先炊者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说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厨师)——先炊,因为烹调须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表现为祭灶。《文献通考郊社一九》释灶神的“司命”名号:“司命则司命星下食人间,司谴过小神。”《庄子达生篇》齐桓公问皇子告敖:“到底有没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
也有称灶神为火精宋无忌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王基家小妾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
灶神是一对夫妇(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荆楚岁时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驳五经异义》“祝融为灶,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
(三)、人死变神说
《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憋死了,因为他是玉帝的张姓本家,所以玉皇封他为灶王。另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变做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穷蝉演变说
蟑螂是灶神。此说是当代学者袁珂的见解。他从前引《庄子达生篇》“灶有髻”入手分析。“髻”是“蛣”的异体字或假借字,《广雅释虫》:“蛣,蝉也。”《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穷蝉。”这就说到点子上了:颛顼之子名穷蝉,蝉又是‘灶有髻(蛣)’的‘髻(蛣)’,而‘髻(蛣)’又说是灶神,是“穷蝉”与灶神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此“蝉”并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见的一种蝉状的小生物,俗称蟑螂,有的地方称为“灶马”。这种常见于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为是神(或鬼)物,祀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蝉纹为饰,所刻绘的就是这种东西。《史记五帝本纪》“颛顼生子曰穷蝉。”司马贞索隐:“《系(世)本》,作穷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条引《许慎异义》:“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穷系又作穷蝉,是穷蝉即犁,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灶神。
《后汉书阴识传》“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可见,“单”或“禅”都是“穷蝉”一名的演变。推测,“苏吉利”该是“宋无忌”的音,而“吉”、“忌”的声音又都近于髻(蛣)。至此“豁然贯通”:穷蝉既然又名穷系,而系、髻(蛣)、吉、忌的声音又如此相近,则后世传说的灶神,无论名叫“禅”的,“单”的,“宋无忌”的,“苏吉利”的,都是颛顼的儿子“穷蝉(穷系)”一名的演变。而穷蝉,就是灶上常见的那种蝉样的红壳虫——蟑螂。
此外,汉族民间传说的灶神还有多种“版本”。
1、河南传说张奎是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关东农村供奉的灶神却演化成玉帝之弟,玉帝赐给他灶王的封号,让他作天地间的耳目、使者。他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与哥哥团聚,并汇报寄主家一年的作为,玉帝哥哥根据灶神弟弟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奖善惩恶。
2、北京顺义区流传故事平民化,人性化。一对张姓农民夫妻恩爱,因遭天灾而流离失所,在逃荒中张单昏死,张妻郭丁香为救他而外出找药,回来后不见张单,夫妻失散。郭丁香在遍寻张单无着的情况下,改嫁当地另一善良的张姓农民。张单昏死后被春雷击醒,醒来不见郭氏,于是到处寻找。后来张单讨饭到郭氏新家,郭氏热情招待,未料张单因长期饥饿饱食过度而亡。郭氏第二任丈夫将张单画像放在灶台上,每天饭菜供奉,从此家业兴旺。乡邻仿效,奉为家庭保护神。
3、冀中平原家家敬灶王,贴灶王、送灶王、迎灶王的习俗。这里传说灶王爷、灶王奶奶是《封神演义》中,姜太公所封的张奎和其夫人高兰英。并演绎出很多美好传说。
三、灶王爷有何神通
灶王是家庭幸福的保护神,兼管人间善恶,执掌家人寿命,是天地间无所不管的“钦差大臣”。早在商朝始就在汉族民间供奉,秦汉以前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七月二十四生日。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即一家之主,家里大事小情都归他管。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录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向玉帝报告。愚私忖,数以N亿计的灶神同时段上天汇报,天路不春运般交通拥堵么?玉帝如何分身,听得完这多汇报?即便每家限时二分钟,N天也听不完,咋能就定得了新年吉祥福泽呢。因而,灶王爷归程大概也难统一,顺延几日也正常,或者灶王在天上会会哥们,“跑部钱进”活动点办公经费,要点空调、空气净化器、排油烟机等电器改善改善工作条件也说不定的。
春秋时期,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释因:“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样不对。如果犯了错误,即使向上天祷告也没有用。但人们认为,灶神是人与天帝沟通的垄断行业,灶神说好说坏,玉帝就会给你定下相应奖罚,不祷咋办?另外,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谁要得罪了灶神,重者少活三百天,轻者少活一百天。想想,谁不后怕呢!
民间灶神办公地点多在厨房后墙或西墙,或大灶,或者现今新楼房的炉灶和蓄水池上,表储财丁旺之意。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灶王信仰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与当代人民的科学知识和审美追求以及精神慰籍方式不符了,但那种要进行道德自我约束、与人为善的精神要求是不过时的。祭灶的礼仪,是整个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神怪观念。神仙不仅是可以沟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戏弄的。神仙在年节当前的时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影子,而是与我们一同欢庆佳节的血脉相通的家人。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背后,是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善善恶恶,均在修为;是是非非,必恭记录。人呀,切记:只须积德行善,不必贿赂神灵。大行德广,善走天下!
作者简介:杂九十八(刘国琳),内蒙古、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多篇,出版文学集《良民英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