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
纪念屈原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习俗一:食粽or食饼筒
粽子,属籺的一种,古称“糉”,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粽子的雏形。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端午食粽的风俗,自古以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食饼筒又称麦油脂、五虎擒羊,通常在清明端午等节日食用。主要材料有面粉、水、粉丝及各类菜肴等,属于浙江菜。食饼筒主要做法是将面粉加水调成胶糊状,放入平底锅中配以油脂用工具将粉浆顺时针方向均匀地移动摊开、铺平、烙熟。取出面皮铺上炒粉丝包上各类菜肴,如:鸭蛋丝、*鳝丝、豆芽、土豆丝、卤肉、洋葱等即可。
习俗二:吃五*
五*,即是*鱼、*瓜、*鳝、鸭蛋*、雄*酒(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酒代替雄*酒)。吃五*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餐,即是把五种*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习俗三:挂艾草与菖蒲
端午正值天气潮热,蚊虫滋生之时,将艾草与菖蒲悬挂于门口,用来驱病、防蚊、辟邪。《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菖蒲的叶片也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习俗四:佩香囊
佩香囊,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习俗五: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习俗六:划龙舟
划龙舟历史悠久,自古流传,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
端午古诗知多少?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诗人们留下不少描写端午的诗篇,其中还可以窥探到古人端午的风俗哦!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推荐书籍
《小粽子小粽子》
适读年龄:3-10岁
作者:卷儿
绘画:卷儿
出版社:连环画
《端午的鸭蛋》
适读年龄:7-14岁
作者:汪曾祺
绘画:周真红
出版社:北京日报
■END■
■文字/网络百度
■素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