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药性赋·平性》云:甘松理风气而痛止。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的干燥根及根茎。
文献记载:
《开宝本草》:甘,温,无毒。主恶气,卒心腹痛满。
《中国药典(版)》
性味:辛、甘,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
主治: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脚气肿毒。
用法用量: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云说:此药传统视角功在于脾胃,理气止痛,醒脾健胃。现代研究具有中枢镇静作用,抗心律不齐作用。
《医方考》痿痹门第四十五
蠲痹汤
羌活赤芍药,(酒炒)姜*(酒炒)甘草(各五分)
*芪当归(酒炒)防风(各二钱五分)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痹而不仁,发为肉痹者,此方主之。
湿气着于肌肉,则营卫之气不荣,令人痹而不仁,即为肉痿。肉痿即肉痹耳。是方也,防风、羌活,风药也,用之所以胜湿。经曰∶营血虚则不仁,故用当归以养营。又曰∶卫气虚则不用,故用*芪以益卫。用夫赤芍、姜*者,活其湿伤之血也。用夫甘草者,益其湿伤之气也。
云说:蠲(音捐)痹汤,风胜湿,补养营,活血益气共凑散湿蠲痹之功。
足少阴肾经-照海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针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云说:此穴调整睡眠质量可以期待,应当引起重视。
(图片来源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