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00——苏味道(唐)《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春风吹开星夜,吹放烟火,明灯皓辰,流光彩树,在辛丑元夕,趁此华年,迎来新的期盼。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清朝,开始称其为灯节。
古往今来在元夕里的那些习俗,像一种约定,也像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寄望。
雍正帝十二月行乐图正月观灯
吃元宵
01符曾(清)《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吃元宵”最早叫“吃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清太平欢乐图册·卖元宵
闹花灯
02崔液(唐)《上元夜》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闹花灯”习俗始于西汉、兴于隋唐,之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延续至今。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这一流传至今的巨幅画卷就描绘了正月十五皇宫庆赏元宵观花灯的场景,画中描绘的是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包括放爆竹、闹花灯、看杂的情景。身着便服的明宪宗朱见深坐于殿前围帐内中,各种特制的灯饰琳琅满目、精美绝伦,场面一派繁华。
我国原邮电部于年2月19日发行了T60《宫灯》特种邮票,全套6枚,邮票设计者为邹建*。
猜灯谜
03清《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或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场景为购买和赏玩花灯,*衣者为明宪宗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场景为燃放烟火,端坐于*色帐内者为明宪宗
耍龙灯
04辛弃疾(宋)《青玉案·元夕》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传说,早在*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耍龙灯也是寓意吉祥彩头。
南宋李嵩《观灯图轴》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另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角色有渔翁、媒婆、道姑、和尚等,南方多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例如关公、张飞、吕洞宾等。扮演者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本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清《弘历元宵行乐图》(局部)
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上元灯彩图》《上元灯彩图》局部
祭门户
07范成大(宋)《祭灶词》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古代有“七祭”,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种。按《荆楚岁时记》记载,祭门户的仪式是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门户;先在左右门户插上水杨枝,根据杨树枝受风飘动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饼等来祭祀,称“望日祭门”。
郎世宁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正月
逐地鼠
08杨万里(宋)
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逐地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地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南宋朱玉《灯戏图》
迎紫姑
09瞿佑(元)《春愁曲》
东风入幕动流苏,宝篆烧残睡鸭炉。绣床尘积锦机怨,巧语谁能凭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清太平欢乐图册·卖花灯
走百病
10清《走百病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清赵之琛顾驺《元宵婴戏图》
美好的节日,美好的寄盼:
元宵节这一天,不忘祝福团圆,
旧年随烟火辞尽,新年随春风迎来,
过完元宵,年才真正算过了,
放鞭炮,拿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最美不过人间烟火,愿你我在美好节日里,遇见美好……
胧月明妆花锦繁,袅香伴影剪春幡。小桃粉面郎识未?凭信东风寄上元。
——笔者记《灯节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