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周末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各郡县往往会有豪族大姓存在,他们或是随着历史一起湮灭,或是逐步走向兴盛。本篇就来看看汉末时期的杨姓人物们。
梳理了《三国志》中提及的杨姓人物们,列个名单:杨奉、杨彪、杨修、杨丑、杨秋、杨宣、杨昂、杨任、杨仆、杨阜、杨豹、杨定、杨祚、杨凤、杨条、杨综、杨利、杨沛、杨训、杨俊、杨各、杨丰、杨原、杨阿若、杨弘、杨康、杨欣、杨林、杨怀、杨仪、杨虑、杨顒、杨帛、杨宗、杨恭、杨戏、杨洪、杨敏、杨玩、杨粲、杨稷、杨竺、杨穆、杨肇、杨迪。人物虽然看起来不少,却也不过沧海一粟。
“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三国志·武帝纪》
“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三国志·武帝纪》注解
“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三国志·武帝纪》
“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三国志·武帝纪》
“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三国志·武帝纪》
“使左中郎将杨宣、亭侯裴茂持节、印授之”——《三国志·武帝纪》注解
“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能拔,乃引*还”——《三国志·武帝纪》
“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三国志·武帝纪》
“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三国志·文帝纪》
“百姓失农时,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虽不能听,常优容之”——《三国志·明帝纪》
“张济与郭多、杨定有谋,又为冠带所附”——《三国志·董卓传》注解
“渊遣将*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馀里”——《三国志·公孙度传》
“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三国志·张燕传》注解
“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曁慰谕,礼赐益隆”——《三国志·曹休传》
“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围之”——《三国志·曹真传》
“爽参*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三国志·曹爽传》
“及爽解印绶,将出,主簿杨综止之曰”——《三国志·曹爽传》注解
“相印法本出陈长文,长文以语韦仲将,印工杨利从仲将受法,以语许士宗”——《三国志·夏侯尚传》注解
“焦先及杨沛,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三国志·管宁传》注解
“琰尝荐钜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三国志·崔琰传》
“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中尉杨俊左迁”——《三国志·徐奕传》
“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三国志·董昭传》
“而杨丰子后为尚方吏,帝以职事谴怒,欲致之法,资请活之”——《三国志·刘放传》注解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三国志·任峻传》
“杨阿若后名丰,字伯阳,酒泉人”——《三国志·阎温传》注解
“淩阴谋滋甚,遣将*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三国志·王凌传》
“固不获已,遂往,与兼治中从事杨康并为愚腹心”—《三国志·王凌传》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三国志·邓艾传》
“今遣行谒者杨林,赍单于玺绶车服,以对尔劳”——《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三国志·先主传》
“十三年春正月,中*师杨仪废徙汉嘉郡”——《三国志·后主传》
“杨顒字子昭,杨仪宗人也”——《三国志·杨戏传》注解
“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三国志·霍峻传》
“宪临江拒射,不能御,遣参*杨宗突围北出”——《三国志·霍峻传》注解
“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三国志·张裔传》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三国志·蒋琬传》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三国志·杨洪传》
“又督农杨敏曾毁琬”——《三国志·蒋琬传》
“时唯主簿杨玩亦证明其事,与播言同”——《三国志·杨戏传》注解
“权遣吕范等督五*,以舟*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三国志·吴主传》
“初霍弋遣杨稷、毛炅等戍,与之誓”——《三国志·孙皓传》注解
“又广陵杨竺少获声名,而逊谓之终败,劝竺兄穆令与别族”——《三国志·陆逊传》
“晋巴东监*徐胤率水*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三国志·陆逊传》
“时廷尉监隐蕃交结豪杰,自卫将*全琮等皆倾心敬待,惟衟及宣诏郎豫章杨迪拒绝不与通,时人咸怪之”——《三国志·孙登传》
“又中书杨融,亲受诏敕,所当恭肃”——《三国志·孙奋传》
“胤自以祸反,因留融、晏,勒兵自卫,召典*杨崇、将*孙咨,告以綝为乱,迫融等使有书难綝”——《三国志·孙綝传》
如有疏漏,还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