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
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
小年到了,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习俗
灶神,本是因为万物有灵观念驱使以及对上古人发明火烧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周礼》称“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出现了人格化的灶神。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的感念。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持家,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
小年吃什么
古诗里的小年
《小年四首》
二三鞭炮入窗来,讶觉新春序幕开。
径向镜中辞旧我,一弹衣袖不徘徊。
有梦飘摇东海东,年年照见小梅红。
忆来相报能何事,君自无心我自穷。
自寻白酒佐清茶,却道人生有路斜。
我有诗思三百万,倩谁遗我一枝花?
今有佳时不可殆,满城灯火花如海,
纵然人世有苍桑,于阑珊处得自在。
品读:小年把酒品茶,感叹人生纵放诗情。纵然沧桑,也不能错过小年佳节的风光。
《凉亭序·小年》
欹枕复诵乌衣巷,长笛声声入小堂。
皓魄当空照满苑,凉亭听笛人彷徨。
云间仙籁飘九天,狡兔下凡戏弄弦。
园林宫阙烛火亮,遥知千里共婵娟。
云中君,圆月满如轩;
元宵夜,长伴云衢艳。
品读:小年,团圆的日子。无论贫穷富贵,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七绝·小年》
小年灶神欲升天,面见玉皇评人间,
待到众仙下凡日,天地双界尽欢颜。
品读:小年已过,天气晴好,浓浓的新春气息扑面而来,大地皆是欢颜。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品读:小年习俗流传已久,每逢春节,家庭团圆,亲人欢聚,欢欢乐乐过大年。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品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庚子送灶即事》
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羊。
品读:请灶君吃了胶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杀*羊祭灶的风俗自汉代流传下来。
《过小年》
簿雾轻笼林如黛,一路笑声落老庄。
家犬撒欢只吠客,乡亲屠宰不谋商。
开桌小菜邀山*,摆酒大杯会灶王。
归去不知临日暮,腾云驾雾愈张狂。
品读: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对于每个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
小年的到来是一个温柔的提醒
它告诉你
该回家过年了
无论山高水阔、层峦叠嶂
亦或是千山万水、海角天涯
无论是飞机、火车还是摩托车
穿越人山人海
穿过漫长的疲惫
都只是为了
——回家过年
年味愈浓
农历新年进入倒计时
让我们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制作:代珍武
责任编辑:傅鸿宇
副总编:任献文
总编:姜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