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立国之初,北方有三股主要武装力量:西北部的吐谷(音同“欲”,yù)浑、北方的突厥、盘踞东北营州一带的高宝宁等,其中以突厥威胁最大、高宝宁最弱。
隋文帝(图注)
高宝宁,是北齐皇室远房宗亲。北齐时期,他曾长期镇守黄龙(今长春农安县)。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宇文邕拜其为营州刺史。周武帝驾崩、杨坚掌握北周实权后,本已臣服的高宝宁趁机联结契丹、靺鞨(音同“漠河”,mòhé)举兵反叛。开皇初年(年),高再次引突厥攻围北平。杨坚遂令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征讨高部,并一举收复黄龙等地。阴寿班师后,高复引契丹、靺鞨之众来攻。为一举除此大患,阴寿派人秘密离间高宝宁亲信赵世模、王威等人。1个多月后,赵世模率众投降。高宝宁败走契丹,并被部下赵修罗所杀。
吐谷浑,本来是辽西鲜卑徒河涉归之子。涉归有两个儿子,庶长子即是吐谷浑,小儿子是若洛廆。涉归死后,若洛廆统领该部落,并以慕容为姓。吐谷浑与若洛廆不和,于是向西迁于“甘松[1]之南,洮水[2]之西,南极白兰山[3]”[4],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5]。随后,即以吐谷浑为国名。北魏立国后,吐谷浑主夸吕自封可汗,定都青海以西15里处的伏俟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俗名铁卡加古城)。大约就在此时,形成了以鲜卑和诸羌为主体、综合境内其他各民族的新的吐谷浑民族。吐谷浑是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其器械、衣服“略与中国同”[6],而“风俗颇同突厥”[7]。夸吕主政吐谷浑后,数次袭扰北周边境。隋建国后,吐谷浑再次进犯弘州(今河北阳原)。杨坚遂派上柱国元谐率步骑数万击之。元谐屡次打败吐谷浑部,俘斩甚众。夸吕大惧,率其亲兵远遁。因夸吕喜怒无常,杀了自己的太子。其后两任太子均怕重蹈覆辙,所以分别向杨坚提出抓夸吕、率部落投降隋朝,杨坚以此举有违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伦理为由,均不允许[8]。夸吕死后,第4位太子伏继承汗位,向隋朝示好,并恢复其原本的慕容姓氏。吐谷浑问题也基本解决。
隋军北上反击突厥之战示意图(图注)
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周书》中称,“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9]。此外,还有人说突厥发源于匈奴以北的今中亚和俄罗斯一带。有学者提出,突厥应是欧洲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混合的一种人种。突厥可汗则自称与回纥[10]同族,而回纥族出自铁勒族。铁勒在战国、秦汉代时也被称为“丁零”族。因该族民俗喜欢乘坐高轮车,所以北魏时期也称之为“高车”,“或曰敕勒,讹为铁勒”[11]。突厥强大起来之后,把敕勒诸部落变为种族奴隶[12],从而模糊了其源自敕勒族的历史事实。突厥最初活动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的山北。至北魏时期,柔然(有时也称为蠕蠕、茹茹等)攻占高昌,突厥遂沦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迁徙到阿尔泰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锻奴”[13]。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突厥曾乘战胜高车部落之威,向柔然求婚,被拒。突厥从此与柔然绝交,转向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求婚。宇文泰同意了,于年把长乐公主嫁给了突厥主阿史那土门。年,土门发兵袭击柔然,大败柔然。此后,土门“自号伊利可汗,犹古之单于也”[14],设汗帐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之北山),朝东而开,“盖敬日之所出也”[15]。土门这支突厥部落,史称“东突厥”或“蓝突厥”(突厥以蓝白红黑四色代表四方,蓝代表东方)。土门之弟阿史那室点密另立门户,创立“西突厥”。西突厥之国土最西达到乌浒水(今中亚阿姆河),其大汗牙帐设立在龟(音同“球”,qiú)兹(音同“慈”,cí)北鹰娑川(今西疆开都河上游)。室点密死后,其子达头可汗继位。东突厥方面,土门死后,其子科罗继位,号称乙息记可汗。科罗死后,没有传位给儿子摄图,而是传给弟弟俟斤,就是木杆可汗。木杆可汗雄心勃勃,再次打败柔然。柔然主邓叔子率部投奔西魏。木杆可汗再次东征西讨,威服塞外诸国,其领土不断扩张,“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今咸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五六千里”[16]都是突厥国土。此时,突厥开始实行四可汗体制:大可汗为最高统帅,兼管南方事务;东方可汗次之,为大可汗继承人;北方可汗位居第三,西方可汗最末。木杆临死之前,遵科罗之法,舍儿子大逻便不传而传位于弟弟佗钵可汗。佗钵可汗继位后,以科罗之子摄图为东方可汗,以其弟褥但可汗之子为西方可汗。当时,“佗钵控弦数十万”[17],北周、北齐竞相与其结好。佗钵曾骄横地说:“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18]年,应摄图的要求,北周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嫁给他。佗钵可汗在位10年,晚年笃信佛教。临终,对其子菴罗说:“吾闻亲莫过于父子。吾兄不亲其子,委地于我。我死,汝当避大逻便也。”[19]佗钵死后,大逻便因为母亲地位卑贱,众人不服。在摄图的强力干预下,“国人皆惮,莫敢拒者,竟以菴罗为嗣”[20]。大逻便不服,菴罗又无力控制局面。于是,将大汗之位让于摄图,称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以弟弟处罗居首为东方可汗、佗钵之子菴罗可汗居其次为北方可汗,阿波可汗(即大逻便)居末为西方可汗[21]。大逻便十分不满。
第二,对北方各力量,实施政治分化。隋文帝继位之初,对突厥甚薄,不像当初北周、北齐待突厥那样恭敬。摄图大怨。恰逢营州刺史高宝宁再次作乱,摄图就与之联合进犯隋朝北部边境,并攻陷隋北部重镇临渝。文帝于是命修筑长城,并以阴寿镇守幽州、虞庆则镇守并州防范突厥。长孙晟在任北周司卫上士时曾作为汝南公宇文神庆副使,护送千金公主赴突厥出嫁给摄图。到突厥后,摄图很欣赏长孙晟的箭术,竟留了他一年多。在此期间,摄图之弟处罗侯因深得民心,为摄图所忌。于是,处罗侯便与长孙晟秘密结盟,并与之游猎各地。长孙晟因此得以察看突厥之山川形势,部众强弱。隋立国后,长孙晟上书文帝,分析了西突厥的玷厥[22]和东突厥的摄图、处罗、大逻便等4人的关系:玷厥实力强大但位在摄图之下,“鼓动其情,必将自战”[23];处罗是摄图的弟弟,“奸多而势弱”[24],于是刻意博取民心,也引起摄图忌惮;大逻便“颇畏摄图,唯强是与,未有定心”[25]。根据这种情况,长孙晟建议文帝“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26]。文帝大悦,召其面谈。“晟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上深嗟异,皆纳用焉。”[27]随后,文帝派遣太仆元晖赴玷厥部,与其结好;授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带厚礼联络处罗侯,并争取奚、契丹等被突厥征服的北方各部落支持。这样就完成了从突厥内部东、西两个方向对摄图的战略牵制之势。当玷厥和摄图的使臣来隋朝时,文帝也依长孙晟之计,让玷厥之使位居摄图派来的使臣之上。这也引起东、西突厥部落之间的猜忌。
突厥人(图注)
第三,以军事反击挫败摄图企图。开皇二年(年),摄图率处罗侯、大逻便、贪汗并联合西突厥的玷厥等,合五汗之兵,自兰州入,逼近隋朝西部边境。文帝以柱国冯昱驻屯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兰州总管叱李长叉坚守临洮、上柱国李崇驻屯幽州。因突厥势大,达奚长儒等败于摄图。突厥兵大肆抢掠甘、陕诸郡。此战中,玷厥为明哲保身,违令先退。长孙晟又通过处罗侯之子染干告诉摄图,称铁勒等部落造反,要袭击摄图的牙帐,迫使摄图回兵。
数月后,突厥再次南下,摄图亲率主力向河套方向实施进攻。文帝命卫王杨爽统领8道兵马迎击突厥:以上柱国李崇出幽州、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卫王杨爽出朔州(今属山西)、河间王杨弘出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上柱国豆卢勣出夏州(今陕西横山以西)、秦州总管窦荣定出凉州(今甘肃武威)、尚书左仆射高颎出宁州(今甘肃宁县)、内史监虞庆则出原州(今宁夏固原)。这一“以攻对攻”的战略部署,是以杨爽、杨弘、豆卢勣三部为中间的主要反击方向,迎击摄图部;以窦荣定、高颎、虞庆则部在西,牵制和伺机反击西方可汗大逻便和西突厥可汗玷厥;以阴寿、李崇部在东,迎击东方可汗处罗侯,并牵制辽东的高宝宁部。
开皇三年(年)夏,杨爽采纳部将李充乘摄图“轻我而无备,以精兵袭之”[28]的建议,率精骑实施突袭,在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大败摄图部军队。摄图受重伤,“潜草中而遁”[29]。在中间的主要方向发起反击后,东西两翼隋军也随即发起反击。在东翼,高宝宁兵败投往漠北,后被部下所杀。在西翼,窦荣定多次打败大逻便。长孙晟趁机离间大逻便与摄图,称大逻便屡战屡败、为突厥之耻,必不容于摄图,不如降隋。于是,大逻便遣使入隋。摄图风闻大逻便心怀二志,于是灭了其北方可汗的牙帐,“尽获其众而杀其母”[30]。大逻便无奈投奔西突厥玷厥。玷厥发兵10余万助大逻便收复了失地。同时,与大逻便一党的贪汗被摄图废黜后,也投奔玷厥。东、西突厥从此内斗不止。长孙晟离间之策成效日彰。
第四,继续以离间计降服突厥。在西有劲敌大逻便和玷厥部、东有虎视眈眈的契丹等部落、南有强大的隋朝这一强敌环伺的极为不利的战略态势下,摄图不得不向三个主要敌对势力中最强大的隋朝求和,请求南下漠南,“寄居白道川内(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31]。文帝答应了,并命晋王杨广率兵增援,为其提供衣食等物资。恰逢阿拔国部落乘虚掳掠摄图部,隋军大败阿拔部,将作战缴获的物资悉数赠与摄图。摄图大喜,于是上表文帝表示愿永为藩附。开皇四年(年),文帝遣虞庆则为正使、长孙晟为副使赴摄图部,赐千金公主姓杨,改封大义公主。摄图大悦。从此,岁贡不绝。同年5月,契丹主莫贺弗遣使来降。8月,南朝陈将夏侯苗来降,文帝考虑到时机尚未成熟,便以与陈“通和”为由没有接受其投降。开皇七年(年),摄图死。摄图之弟处罗侯续任莫何可汗。处罗侯随即向大逻便部发起进攻,并俘虏大逻便。开皇八年(年),处罗侯死,摄图之子雍闾继承汗位,号都蓝可汗。处罗侯之子染干(号突利可汗)不满都蓝让自己当位居最末的西方可汗,于开皇十七年(年)遣使入隋求婚。于是,文帝决定再次施以离间计,以宗室女安义公主嫁给染干。都蓝大怒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32]于是,都蓝联合西突厥玷厥合击染干。染干大败。文帝派高颎、杨素等趁机协助染干实施反击,打败都蓝、玷厥。都蓝后被部下所杀,玷厥逃走,东西突厥大乱。染干无路可走,遂投奔隋朝,被文帝封为启民可汗。此后,文帝派晋王杨广出灵州,帮助染干收复故地。染干感激涕零,从此臣服于隋。至此,隋与突厥边境形势趋于稳定,双边关系趋于缓和。
注释:
[1]甘松:具体位置不详。据有关学者考证,约为今甘肃临潭以东、迭山以北、枹罕以南一带。
[2]洮水:发源于今甘肃岷县,在刘家峡附近流入黄河,全长公里,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
[3]白兰山:即今布尔汉布达山脉,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南侧。现当地牧民中有人称此山为巴隆(与“白兰”音似)山。
[4]《隋书列传第四十八西域》。
[5]《隋书列传第四十八西域》。吐谷浑西迁大约发生在西晋时期,其版图大约为今西藏地区。详待考。
[6]《隋书列传第四十八西域》。
[7]《隋书列传第四十八西域》。
[8]据《隋书列传第四十八西域》记载,杨坚之所以不允许,主要是因为这有违于“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伦理。吕夸小儿子嵬王诃,惧怕被诛,因此打算率其所在部落1.5万人投降隋朝,请杨坚派兵迎接。杨坚闻讯后说道:“浑贼风俗,特异人伦,父既不慈,子复不孝。朕以德训人,何有成其恶逆也!吾当教之以养方耳。”
[9]《周书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
[10]纥:音同“合”,hé。通常情况下“纥”字念“歌”,gē。
[11]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第4章“隋唐各民族的分布及迁徙”,第1节“突厥”,第1部分“民族起源与突厥汗国建立”。
[12]即敕勒部全族,都成为突厥的奴隶。
[13]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第4章“隋唐各民族的分布及迁徙”,第1节“突厥”,第1部分“民族起源与突厥汗国建立”。
[14]《周书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
[15]《周书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
[16]《周书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
[17]《隋书列传第四十九北狄突厥》。弦,即弓弦,引申为部队。控弦数十万,即带领数十万部队。
[18]《隋书列传第四十九北狄突厥》。
[19]《隋书列传第四十九北狄突厥》。
[20]《隋书列传第四十九北狄突厥》。
[21]大逻便:即阿波可汗,是四可汗之末的西方可汗。
[22]玷厥:即达头可汗,西突厥室点密之子。摄图是室点密的哥哥土门之孙。故达头是摄图的叔父。
[23]《隋书列传第十六长孙晟》。
[24]《隋书列传第十六长孙晟》。
[25]《隋书列传第十六长孙晟》。
[26]《隋书列传第十六长孙晟》。
[27]《隋书列传第十六长孙晟》。
[28]《隋书·列传第十九·李彻》。
[29]《隋书·列传第十九·李彻》。
[30]《隋书列传第十六长孙晟》。
[31]《隋书列传第四十九北狄突厥》。
[32]《隋书列传第四十九北狄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