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邓艾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若刘禅死守姜维从
TUhjnbcbe - 2024/8/9 0:34:00

可以肯定,刘禅死守也必定亡蜀,三个姜维救不了他和蜀汉!

这其实不难理解这个结果,要是拿综合国力对比,应该是魏蜀比例大概4:1左右的比例!不管是曹魏的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还是兵马数量,都是至少有3倍差距!按照这个实力对比,蜀汉要想守住国土,除非是阻止曹军在秦岭或者是祁山以北,只要曹军跨过了这个界限,那么基本上没有机会翻盘!

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1、综合国力差距大

2、兵力数量差距大

3、将才数量和实力差距大

4、后勤补给差距大

配图1

首先曹军的进军契机是什么?那就是姜维的劳民伤财之策,导致蜀汉疲敝,是一个大好时机!

此时的曹魏政权,落入了司马家手中,而当家的正是那个聪明且有心计的司马昭!

从公元年到公元年之间,姜维不断发起对魏战争,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和元气,这对魏来说是一个机会,同时蜀汉内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刘禅重用黄皓,黄皓则挑拨刘禅和姜维的关系,以至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对姜维意见很大,这也是为什么后面会失败的原因之一!

司马昭看到其中的问题,他一面派钟会督军长安,领兵十八万,准备攻打蜀汉,另一面则派人散播谣言,要攻打东吴,以达到麻痹蜀汉的目的!

其实司马昭早就想清楚了,并且他制定了路线:

“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东吴)”

公元年八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东路军由钟会率领,十余万主力由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推进;中路军由诸葛绪领三万兵马由祁山向武街,阴平推进;西路军则由邓艾领三万多兵马,从狄道向甘松,沓中包抄姜维!

此时的蜀汉部署是,姜维在沓中阻击邓艾,汉中则由蜀将张翼、董厥守阳平关!

姜维手上的兵力大概是5万左右!汉中守军3万左右,后方支援部队2万左右,这也是蜀汉全部军力了!

从部署上来看,姜维的部署就有很大的问题,都说战场上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可是姜维却把邓艾当成了主力,虽然邓艾后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他不可能不明白,汉中丢失,意味着什么!

配图2

汉中的部署也有很大的问题,蜀军部署全部在阳平关,阳平关的地理位置在汉中的西部,也就是说汉中蜀军,基本是把汉中城池拱手相让,自己守住通往西蜀的关卡!当年曹操领兵十万对决刘备的汉中之战,夏侯渊张郃也是守在这里,只是他们当初守住的是汉中城池方向一侧!

更要命的是,如果姜维的策略是汉中必然丢失,只是要汉中守将拖延时间,给姜维收拾邓艾和诸葛绪的时间。那么刘禅的旨意就直接葬送了蜀汉的前途,在汉中守军还没有跟钟会大军发生正面战役的时候,他就下令守军撤退!

阳平关丢失,钟会大军直逼剑阁此时姜维面临被包饺子的风险,于是他一边战一边退,他想在剑阁失守之前,在这里阻止钟会的脚步,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姜维、廖化、张翼、董厥会合退守剑阁,接下来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本来具有天险优势的蜀军,已经丧失了所有的可守之处,剑阁虽然很险要,可是战线拉的这么长,手中兵力这么有限,怎么守得住这几条方向的进攻?

邓艾此时提出:

“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魏军攻下汉中之后,钟会诸葛绪两军回合,也就是说钟会此时手中兵力大概有13万之多,而姜维手中,充其量也就6到7万,怎么还能有兵力分散来去阻击邓艾的三万兵马呢?

配图3

刘禅命令诸葛瞻抵抗邓艾,但是诸葛瞻却没有父亲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胆识,面对邓艾三万兵马的逼近,犹豫不决,最终是错失良机,没有占据想要隘口,被邓艾打败!

此时成都的刘禅,面对这种局面,知道已经是无力回天了,选择了投降,可怜姜维还在前线拼命保护这个扶不起的皇帝!

要说刘禅死守成都,等待姜维回援,这也只是暂时拖延蜀汉的灭亡,有人说魏军并未占领蜀汉的大部分国土,但是你要知道国土是要士兵守卫的,兵马都没有了你拿什么守卫国土?

姜维的回援无非就是一个结果。姜维撤则钟会尾随!等到了成都城下,姜维首先面对的就是邓艾3万兵马,钟会13万兵马的里外夹击,后果会怎样?这可想而知了!成都城内几乎是没有什么守军了,也不可能形成什么大规模的反攻!这就是结果!终究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凭借其中某一两个人,是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邓艾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若刘禅死守姜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