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人间祭灶忙。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开始大扫除。
祭灶王,准备年货,贴窗花,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
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看下面这几首小年诗词,你就知道啦!
换巢鸾凤·乙巳送灶
清末·王闿运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
王闿运是清末著名诗人、政治家。这首送灶词写得十分沧桑。又是祭灶时候,有黄羊、有酒、有年糕。想想已是第七十次祭灶了,不由生出沧桑之感。世间苦乐,早已随流年看透。只是感慨又一年过去,又要再添霜鬓了。
七绝·小年
小年灶神欲升天,面见玉皇评人间。
待到众仙下凡日,天地双界尽欢颜。
家家都忙着采办年货,祭拜灶神。这既寓意人们对今年的告别,也昭示了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繁花似锦”的美好祈愿。作者想象等到将来众位神仙下凡的日子,天上人间定是人人尽开颜,定会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习俗,农村尤为盛行。“灶君”亦称为“灶神”、“灶王”,常供奉于居家灶头。据说灶王是主宰一家祸福的神灵。又见《抱朴子·微旨》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意即“告状”。灶君既管凶吉祸福之事,又掌“白人罪状”之权,故颇受敬重。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君上天言事,谓之送灶。诗首先解题,交代祭灶的时间和缘由。以下转入对祭灶过程的具体叙述。
灶君将行,天路迢迢如何去?先为其备车马,“云车风马”即祭祀用的纸车纸马,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祭毕焚化,迷信者想象神佛可借此腾云御风,扶摇上天。“小留连”犹言“别急着走,稍等一等”。等什么?此处故作一顿,引出下文。灶君上天,祸福系之,怎能让他老人家空着肚子赶路呢?主人置好杯盘,盘中盛着烂熟的猪头,鲜美的双鲤和松软香甜的豆沙糕团。这些虽非山珍海鲜,却是农家一年辛苦所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
祭祀开始了,妇女们避得远远的,男人们酌酒献物。主人将斟得满满的酒,恭恭敬敬地浇在地上,接着焚烧纸钱。在酒香火光中,灶神爷也就喜笑颜开了。“灶君喜”虽是一笔极平常的描写,却令人感到味在其中,意在言外。灶君身为仙界人物,却并未绝尘脱俗,与凡夫俗子有同样的情欲。主人如此厚彼:他能不喜吗?同时,这个“喜”字也表现了人和神之间达到的和谐、融洽的境界。看来作者是在写神,实际上却是在写人。
诗至此铺垫已足,趁灶君的喜劲儿未消,赶紧推出祭祀人的祝辞:“平日里婢女们若有争斗口角,您就装着没听见一样,那些猫呀狗呀,爱东抓西爬的,难免会弄脏灶台,也望您老千万别怪罪。”接着又以“送君醉饱登天门”一句过渡,说灶神爷吃饱了,喝足了,也只能假装糊涂了。最后两句总束全诗,点明祭灶之旨意。这两句诗虽和居家灶头常贴的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家保吉祥”的意思相似,然对照揣读,则更可感受到一种朴实而形象的民间语言的新鲜气息。
本诗不以诗情画意取胜,亦不以丽辞佳句见长,记言叙事,纯用白描,无渲染,无夸饰,于平直中见谐趣。五句祭辞尤为精彩,诗人采农家语入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有民歌风。这首描叙岁暮祭祀活动的风俗诗,不仅给人以土风民俗方面的知识,而且也和作者的不少田园诗、民情诗一样,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幸福安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在燕朔塞北逢上了腊月,想象着遥远的江南正是拜小年的时候。今生岁月一生处于快乐之中,一遭身世却与死亡结为有缘。千山暮雪中乌鸦聒噪,让人心神难定,万里江天外,鸿雁独飞,引人顿生愁绪。走出门外,看天地寥落,环顾四周,我只觉心中无限茫然。
二十四日
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这首《二十四日》就是被押送到元大都时的作品。感叹自己壮志未酬,有负三光五岳,身体病弱被俘到北京(古称幽州、燕国),想起春节前三天,正好是自己家乡(江西吉州庐陵)小年夜的习俗,岁月就像水一样流失,各地风俗不同,可叹战争频仍,家族人口凋零,估计家庙都很久没人去,以至于生了苔藓湿滑,可能都没人给祖先和灶君烧纸钱了吧。思乡之情,令人酸楚,壮志豪情,令人敬佩。
纵笔三首(其三)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虽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邻家小年祭灶的鸡酒,一定会拿来与我同食的!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祭灶与邻曲散福》,这首诗作于庆元五年冬(公历年1月12日),陆游七十五岁。从诗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首写年底祭祀的诗作。“散福”,旧时祭祀后,把祭祀食品分给大家吃,叫“散福”。已幸悬车示子孙,“悬车”,古人一般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在小年这一天,陆游将左右邻居请来一起宴饮,这种风俗相传已经很久了。宾主相坐,欢声笑语不断。陆游在诗中还说,什么时候都要敬老,不因为家贫就感到羞愧。现在我们虽然住的是茅草房子,但和那灶头开心的灶神何其相似呢?
岁晚书事
宋·刘克庄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刘克庄,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诗词均擅,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早年与永嘉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后独辟蹊径,以诗讴歌现实,终于摆脱了四灵的影响,成就在其他江湖诗人之上。一生宦海浮沉,郁郁难伸,使他的词作风格沉痛激烈,豪迈激越,虽不及辛弃疾的英雄气概,却也自有一股抑塞磊落之气。本诗写道虽然天所寒冷却没有妨碍,人们依然虔诚地祭拜灶神,希望他上天言好事,祈盼来年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