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1 16:50:00
魏景元四年(公元),魏国大将军司马昭以魏元帝曹奐的诏命,派出三路大军伐蜀:其中征西将军邓艾督率三万余人自狄道趋甘松中沓中,以牵制姜维。邓艾进至阴平国,要突人剑阁之西取成都,由一条斜道景谷道中前进,凿山开道,翻越了七百里无人行走的崇山峻岭,到达江油,蜀国守将马邈投降。在这危急的关头,后主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迎击邓艾。诸葛瞻的军队到涪县,前锋被击破,退保绵竹。邓艾派人送书信诱降,说是“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诸葛瞻怒斩来使,与邓艾奋勇交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军阵中,时年三十七岁。他的儿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诸葛瞻剧照《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叙述了诸葛瞻父子殉国的经过,基本上符合史实,但也有艺术上的虚构与夸张。如说邓艾命师篡和儿子邓忠率兵去绵竹战蜀兵,只见蜀兵列成八阵,三冬鼓罢,门旗两分,数十员将簇拥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纶巾羽扇,鹤氅方裾(衣服的大襟),车傍展开一面黄旗,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吓得师、邓二人汗流遍身,回顾军士日:“原来孔明尚在,我等休矣!”急勒兵回时,蜀兵掩杀过来,魏兵大败而走。令入哨探,回说“孔明之子诸葛瞻为大将,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车上坐者乃木刻孔明遗像也”一又用木像吓人,这是虚构。又说诸葛瞻父子驱兵两番杀死魏兵一万多人马这是夸张。邓艾剧照不过,根据史书记载:诸葛瞻父子在大敌当前、国难临头的关键时刻,表现得确是很突出,堪称为忠烈之士。《三国志邓艾传》说: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自涪县回绵竹列阵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儿子惠唐亭侯邓忠等出于其右。司马师篡等出于其左。邓忠、师篡作战不利,都退了回来,对邓艾说:“贼未可击。”(贼兵打不了)邓艾发怒说:“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击的?”便斥责邓忠、师篡,差一点要斩了他们。邓忠、师篡驰回阵中再战,大破蜀兵,斩下了诸葛瞻和尚书张遵(张苞之子、张飞之孙)等人的首级,进军到雒县。司马师剧照从邓忠、师篡等初战失利,回来向邓艾报告说“贼未可击”的情况来看,诸葛瞻及其军队在抗击强敌中,斗志很昂扬,后来由于众寡不敌,才战败了,诸葛瞻和张遵都死于军阵之中。关于诸葛尚之死,《华阳国志》记载说: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看到蜀军战败,叹息着说:“父子蒙受国恩,没能早日斩了黄皓,以致国家失败,百姓遭殃,还活着干什么!”于是便打马进入魏军中而战死。邓艾剧照诸葛瞻名过其实这表现得多么刚烈不屈!这些情节,《三国演义》也有充分的描述,这且不在话下。我们着重要辨正的一个问题是:诸葛瞻平时的为人以及他和黄皓的关系如何?《三国演义》说:“时为黄皓用事,故托病不出。”这是说:诸葛瞻反对黃皓集团的擅权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才托病不出了。但这是与史书的记载有出人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瞻,字思远。十七岁时,尚公主(娶公主为妻),拜骑都尉,第二年升为羽林中郎将,屡次升迁,官至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他工书画,善于思考,蜀人追思诸葛亮,都喜爱诸葛瞻的才思敏捷。每当朝廷有一桩善政、好事,虽然不是出于诸葛瞻的建议倡导,百姓也都奔走相告说:“这是葛侯之所为啊!”因而“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公元),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并平尚书事”,就是共同总理朝政。诸葛瞻剧照看来,诸葛瞻为人很聪明,蜀人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对他也很有好感,同时他的官运也不错。问题是:为什么说他“美声溢誉,有过其实”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自从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掌政,姜维常常征伐在外,宦官黄皓窃弄权柄,诸葛瞻、董厥等都袒护他,不能纠正他的过错,独有樊建不与黄皓和好往来。另据孙盛《异同记》说:诸葛瞻、董厥等因为姜维好战无功,弄得国内疲敞。他们想要向后主上表,把姜维从前方召回,让他出任益州刺史,夺下他的兵权、交给阎宇掌管。如今在蜀地长老中,还有这样的传闻。原来这个阎宇官拜右将军,是黄皓的同党,黄皓想要废掉姜维,以阎宇代之。而诸葛瞻等人也有这种打算,二者便同流合污了。当然,这只是蜀中父老的传闻,不一定实有其事;但起码是对黄皓的过错不能纠正吧,表明诸葛瞻在政治上是庸碌无能的。这便是陈寿所谓“美声溢誉,言过其实”的具体内容。黄皓三代忠烈但不管怎样,诸葛瞻最后在国难当头时,能够奋勇抗敌,以身殉国,还是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诸葛尚的舍身陷阵的壮举,也是可歌可泣的。至此,诸葛氏便以三代忠烈的英名,在昭昭青史上画了一个句号。晋人干宝说:(诸葛)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诸葛瞻殉国的事迹,后来也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称赞。他下诏说: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诸葛尚是诸葛瞻的长子,次子诸葛京后来在晋朝任过酈县令,官至江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