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正,大荒落。”
以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都城长安开场,古装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以上元节二十四小时展现一百零八坊的盛唐气象。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将唐代皇帝称作“圣人”,男子见面的叉手礼……诸多令人略感陌生的礼仪令观众大开眼界,精美的服化道、紧凑剧情令豆瓣评分高达8.6分。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真实历史中的唐代上元节中,我们在这一百零八坊中能做些啥?
唐代宵禁制度严苛:
除上元节,夜间携武器出入宫殿将绞杀
中国长期以来都遵循“明而动,晦而休”的作息原则。
夜聚晓散被古代统治者严格禁止,因为夜晚常和图谋不轨等事联系。后唐天成二年六月七日敕令指责夜间聚会“若不去除,实为弊恶”。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唐代延续了前代对于宵禁的管控,据唐高宗永徽年间设立的法典《唐律疏议》记载,闭门鼓响后,开门鼓响前的行人,都是夜犯,按律笞打二十。只有因公事、吉事、凶事及求医才能通过文书进出各街道。
对于武库、宫殿等重要领域,夜禁的刑罚更重。违规进出各宫殿的闲杂人等,杖打八十,若身上携带武器,更是要按律绞杀。
《太平广记》记录了天宝年间,布政坊的居民张无是走在街道上,突然闭门鼓响毕,各坊门随之关闭,他只好规规矩矩地在桥下蹲了一宿。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宵禁中,上元节的存在解放了百姓的夜间生活。
唐朝起先规定只在上元节这一天解禁,后演变为在唐玄宗时期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百姓可以通宵达旦地游玩。
诗人张萧远在诗作《观灯》中写道:“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全城百姓夜间出游的盛况。
上元节全城观灯:
韩国夫人曾夜晚点树灯,百里内可见
观灯是整个节日最大的看点,“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场景引人浮想联翩。
上元节观灯最开始从宫廷开始,由上往下传播。唐以前灯俗并不常设,到了唐代灯俗才慢慢兴盛,上元节张灯变为定制。
唐代张灯主要为宫灯、花灯。《云仙杂记》记录了宫中张灯的场景,宫中有如银燕、黄龙等动物形状的灯具,除此之外,唐代宫灯还包括灯笼、灯树等形制,甚至还出现了灯楼。
灯树顾名思义参照了树的形状造灯架分枝矗立,韩国夫人就在上元之夜点亮百枝灯树,竖立在山上,夺目异常,据载百里内皆可见。
影视剧《大明宫词》上元节剧照长安作为帝王居住之地,京城的灯景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唐中宗与韦后曾多次微服出宫,借着夜晚赏灯的机会前往公主、大臣之家,与他们共度佳节。
灯具的精美与唐代工匠的技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唐代天宝年间短期服役的工匠达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人,官府手工业中出资雇用精湛技艺的工匠二百六十人。
官府对于优秀工匠的学习时间也有限制,例如冶金、银、铜、等工艺限制学艺四年,除此之外的工种限三年或两年。避免短期学艺造成工匠技艺不精,因此为制灯的精美提供了保障。
吃货眼中的节日:
祭祀品转上元食品,过节食丝笼、饼
端午食粽子,中秋吃月饼,古代上元节的专属节日食品是什么?
作为文化包容的时代,唐代在节日食品中也有了极大的转变。
“又有节日食料……正月食物日、晦日膏糜。”膏糜即为肉粥。南北朝时期用来祭祀的粥在唐代成为了上元传统食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面茧是一种以糯米做成的茧型食品,也可用于祭祀蚕神。唐代人在上元节用其来占卜官位高下,存有娱乐的元素。
除了吃白粥、面茧,上元节还能食丝笼。《文昌杂录》记载:“唐代岁时节物……上元则有丝笼”。据学者探究,丝笼是上元节的特制食物,按“胧”有饼之意,因此为饼状的一种食物。
唐代还出现了新型食品——焦、油。
焦、油都是油炸食品,的形状为圆形,用面制成,面馅中带有南枣,从油中捞起,皮焦且脆香。《酉阳杂俎》甚至还记录了一款樱桃,可想而知里面的馅料为樱桃果肉。
》》延伸
穿游长安人群中,嘴嚼口檀你我更亲近
在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因主角张小敬在狱中生活太久,浑身散发异味,被要求吃“口檀”。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清新口气,你我更亲近并不是现代人的仪容修养,在空腔清洁不到位的古代,口腔异味也是值得注意的大事儿。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口檀便是古代的“口香糖”。据记载,早在汉代,有位年老患口臭的大臣向汉桓帝秉奏国事时,不堪忍受的汉桓帝便赐其鸡舌香,让大臣含住再说话。唐末宋初,更是衍生了多种除口臭的糖圆。例如“含香圆”便以鸡舌香、零陵香、甘松香等十几味药研成细末,加蜜炼制成糖圆。含久,芳香四溢。
唐代女子的日常并不穿“低胸装”
引人注意的是,在传统观剧的刻版印象中,唐代女子的服饰是开放的“低胸装”,但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却一反常态。
服饰史学家、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唐代前期妇女服装,主要有裙、衫、帔子三种,下身束裙。以后数百年间,虽屡经变化,但始终保持这个基本样式。”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