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年俗年味腊月二十三小年糖瓜祭灶,
TUhjnbcbe - 2025/4/10 6:31:00
白癜风治疗权威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糖瓜祭灶

年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称“小年”。

民俗专家表示,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小年这一天有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等习俗,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洒扫一新,预示新年新气象,表达了国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的由来-灶神与祭灶节

小年是传统的祭灶日。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小年·年俗

祭灶

传统“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

灶神俗称灶王爷,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拜的神灵。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灶神(也称为司命灶君、灶君、灶公、灶王),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子时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用以督促这家人的日常行为自律。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进行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

灶神中国道教神祇

这一天,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供品,通常有糖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而糖瓜,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上说,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

有些地方,则是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这些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接灶君回来过年。

而从小年到三十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古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如今灶台越来越少了,祭灶仪式也越来越淡了。人们在这天会象征性吃些灶糖,图个吉利。

扫尘

“小年”这一天正式启动了过年的程序。送走灶王爷后,人们开始扫尘,也称“扫房”,各种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大扫除用意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把一切“穷运”“晦气”“霉气”统统扫地出门。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健康,同时除“陈”(尘)布新,吐“故”纳新。

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在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扫,粉刷墙壁等等。古时住房没有玻璃,主要靠窗户纸采光挡风。扫房时要糊新纸,粘贴各种有吉祥寓意的吊钱、剪纸,门上贴驮元宝的肥猪,墙壁上贴上年画。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沐浴更衣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有新年新气象之寓意,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

还有传说是,“小年”是上古神兽“年”的伙伴,喜吃灶糖,于是人们为了“小年”和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想想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的样子才是有年味儿啊!

做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杀年猪

一些地区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婚嫁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备年货

小年已到,大年不远,人们开始提前买好年货。很多东西比如菜、饮料什么的都是要小年开始备货的。农村的年货相对简单,杀猪灌肠就可以搞定,当然这些活也不是说一天就能干完,所以从小年开始就得准备。

小年究竟是哪天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北宋时,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南宋时则称为“小节夜”。

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即官家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古时传统到今日变成了北方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小年夜;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尽管小年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但人们辞旧迎新、祈求好运与平安的心愿却是一致的。

小年与养生

小年里的习俗,还蕴含着深刻的养生道理。

1.除尘:相当于进行一次免疫

在众多小年习俗中,除尘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

这种习俗首先是对呼吸系统的一种保护。因为随着冬季气温的降低,老年人和孩子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进入相对薄弱的阶段。尤其是老年人,患上肺炎的几率大大增加。此时,室内空气的清洁、减少病原体的数量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开窗能达到这一目的外,清扫卫生是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法,病原体数量会相应减少,患病危险会大大降低。

其次,按照中医理论,人的体表有一层卫气。这层卫气对预防疾病非常关键。小年前后,人体阳气减弱,体表卫气亏缺,且在室内温度条件下腠理舒张。此时体表卫生不好,病邪容易进入人体。因此,小年前后的除尘,实际上就是减少病邪的存在,给体表卫气减轻负担,所以值得大力提倡。

2.祭灶、吃灶糖:相当于给脾胃做一次按摩

中医养生专家武国忠表示,小年前后吃甜食有着养生道理。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解痉挛。冬季脾胃机能相对旺盛,因此吃甜食能很好地补充脾阳、调和脾胃气血,适当缓解脾胃运化负担较重所带来负面影响。脾胃的吸收、运化功能良好,人们才能在冬季很好地“藏精”,为来年春季预防疾病打下良好基础。老人和孩子由于脾气相对较弱,所以更有必要在小年前后适当吃甜食,给脾胃做一次按摩。

医院营养科医生边姗姗也表示,糖瓜的成分其实就是麦芽糖,麦芽糖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中,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因其原料天然,不含食品添加剂,甜度也不如糖果高,相比富含添加剂的糖果来说更加健康。

小年已经到了,春节还会远吗?

信息来源:容斋茶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俗年味腊月二十三小年糖瓜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