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瓜,作为一种食品,还肩负着民间传统风俗里祭灶的重大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糖瓜祭灶的传统风俗渐行渐远,做糖瓜的手艺也行将失传。
去岁腊月,我在石家庄鹿泉区一个百年老集上遇到一个老乡,他是赵县杨户人叫贾令志,年届70岁。他推着一个三轮车卖糖瓜,摊子边还立着大大的三块大牌子:传统工艺原味老糖瓜。因为卖传统食品糖瓜,贾令志十几年前就上了当地的《燕赵晚报》。老人做糖瓜卖糖瓜至少有四五十年了。
贾令志说,“二十三,糖瓜沾”。糖瓜与传统风俗俩腊月二十三祭灶有关,大人买来祭祀灶王爷,小孩买来吃零嘴。糖瓜是一种年俗,也是记忆里的年味儿。可惜,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也不在祭灶了。糖瓜文化终有一天会消失。”
说到糖瓜,我们当地无极县东阳村的特别有名,东阳村的糖瓜质地细腻、颜色洁白、酥脆甘甜、入口即化、不粘不黏、余香留口。据说,东阳糖瓜是在清代光绪年间的时候,由山东文登县的逃荒人传入无极。
东阳糖瓜的制作工艺讲究,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制作糖瓜,需要将提前预备好的玉米面和大麦按5:1的比例混合,每做一次糖瓜,都要先准备20斤大麦,让它生了芽再碾碎;同时将斤玉米面蒸熟,与碾碎的麦芽混合后放入特制的大锅里,添加八九担热水发酵,一担水50斤。经过4个小时,才能将发酵好的糖稀盛到另一口锅里开始熬糖。
熬糖火候非常重要,需要不停地搅拌,动作不能间断,才能将里面的水分全部蒸发完,这才是力气活。糖稀的颜色熬成微黄,放在特制的瓦盆里倒到院里的石碾盘上冷却,然后在适当的温度下拉丝成瓜。东阳糖瓜形状多样,有圆灯笼形的,有粽子形的,也有长得像丝瓜一样的糖条等。
受民间“糖瓜祭灶”传统文化的影响,圆圆溜溜的糖瓜,不仅仅是一种小食品,它还肩负着民间传统风俗里祭灶的重大使命。如鲁迅先生《送灶日漫笔》所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桔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是匾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了。”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民谣有“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过去,腊月二十三晚上,贴在灶台上的灶王爷爷及奶奶,要接受人们的祭拜。供桌上摆好糖瓜和凉水一碗,草料一碟。凉水及草料是给灶君的马吃的,再插上香烛、点上蜡烛。祭祀过后,把未燃毕的香根连同灶王神码儿、草料、小块糖瓜等一起焚化。祭者还往往祝祷不断:“多说好话,赖言少语。”糖瓜的用意是粘灶王的嘴。
在我们家乡,有句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也有许多说法。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曰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其实,祭灶的风俗自古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做了活灵活现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饶有风趣诗句,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智慧与幽默。腊月二十三,又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你对糖瓜祭灶了解多少?你们那里有没有类似的风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