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油山传奇ID:heiyoushanchuanqi」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文字编辑整理:裴燕立群杨翠萍)
本期主播:/裴燕
音乐:《寒潭疏影》
音频制作:裴燕/立群/东东
图片:黑油山传奇绘画组
端午节09:25来自人生五味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打开黑油山传奇!欢迎收听栏目。我是主播裴燕“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棕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听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端午节已经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其中,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非常广泛,更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自年起,就被正式列入我国法定节假日。
在古汉语中,“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意为“初五”。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挂艾草,戴香包,预防五害。自古以来,先民就留下许多端午的习俗和故事,从开始到现在,端午的传承,历经千年。那么大家知道端午起源何时?到底纪念何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端午起源于“恶日”战国时代,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月”“恶日”。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因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所以,这一天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端午起源于古百越祭祀活动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其实,恶日是北方的习俗,赛龙舟是南方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的不断融合,就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节。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热爱楚国,却换来君主的猜疑与贬谪,眼见楚国覆灭,屈原悲痛欲绝,投汩罗江而死。百姓们感念他对于祖国的忠诚,于是划舟船找寻他的尸体,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伤害他的身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本期绘画习作:鲁江萍
大家知道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赛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挂艾草、菖蒲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古人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和菖蒲,由于它们特殊的香味和药理作用,人们用它们来驱病、防蚊、辟邪。戴香包端午时,人们制作香包佩戴,内装香料,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佩在胸前,香气扑鼻。一是为了防虫防病,二是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愿望。热恋中的女孩,会亲手做一个荷包送给恋人,以示情意绵长。端午节外出游玩自然也成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端午期间天气凉爽,正适合游园赏花,到大自然里走走停停、拍拍美照好不惬意。走在山野间,如果你看到杂草中的那一点点红,便是山丹丹花。山丹丹花又名细叶百合,花期为6月中旬到9月中旬,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石榴花又称红花,寓意着红红火火和富贵,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它还象征着子孙满堂,代表着幸运。另一方面,在中医文化中,石榴花也可入药,有着良好的止血、清热解毒和明目的功效。总之,石榴花的诸多花语,无一不代表着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和愿望。“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这份祝福连同浓浓的端午情,一起送给每一位朋友。愿您祈得安康,祈得幸福,愿您顺遂地过好未来的每一天!朋友们,有关端午话题就聊到这儿,感谢您的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