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禹州方岗镇一座小村庄里,今年27岁的陈大龙正和姐姐在院里用泥巴包叫花鸡,三年前陈大龙告别枯燥的打工生活,去外地拜师学习了这项技艺,回来后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和改良,终于做出了让乡亲们称赞的叫花鸡。
叫花鸡历史悠久,是一道江南名吃,在北方并不多见,陈大龙也是在郑州和朋友吃过一次后,感觉味道不错,寻思着自己能不能也学着做,让周围的乡亲朋友也尝尝这种味道。图中的荷叶是做叫花鸡的包裹材料,在包裹鸡肉前要刷上油。
除了荷叶,就是这盆黄泥,这两样可以说是做叫花鸡最重要的两种材料。“玩泥巴本来是小时候的事儿了,没想到现在二三十了又给泥巴玩上了”,陈大龙一边和泥一边开玩笑的说。
在这条长案板上,放着毛桃、排草、甘松、枸杞、大枣、辣椒、姜片、八角等二三十种调味料,这些主要是用来熬腌鸡用的汤,还有往鸡肚子里填的料。配方是从师傅那里学来的,回来之后又向当地的老厨师请教,根据本地口味做了一些改良。
在上炉烤之前,这些鸡子要在汤里腌制12小时,说起这锅汤,陈大龙想起了第一次做叫花鸡的情景,刚开始没有考虑温度对汤的影响,结果第二天鸡子还没腌好汤就馊了,后来用冰柜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包裹之前,鸡肉表面要抹油和调料,麻辣味的还要抹上辣椒油,然后鸡肚里填上枸杞、大枣、辣椒、姜片、八角,内层用荷叶包裹,外层用锡纸和牛皮纸,这样虽然外面裹的有泥巴,但是基本保证了卫生。
在用棉线缠绕之后,陈大龙把每一只鸡外面都包上黄泥巴,泥巴的干或者湿,泥巴包的是否均匀,都会影响烤出来的形态,进而影响每一只鸡的口感。
在烤的这一环节,陈大龙经历了不少挫折,每次烤三个小时,大火、中火、小火各一小时,温度全靠手摸缸壁去感觉,最初的时候老烤坏,坏了就自己吃,自己吃不完了喂家里的狗。“那段时间烤失败的太多了,后来连家里的狗都不愿意吃了”陈大龙笑着说。
这口大缸分三层,每次可以烤大概三十多只,陈大龙的叫花鸡分麻辣和鲜香两种口味,麻辣的是三十五块钱一只,鲜香的是三十块钱一只,每天能卖三十多只,好的时候烤两炉也能卖完,一个月下来有一千多只的销量。
这是一只刚刚出炉的叫花鸡,小陈用木榔头轻轻一敲,烤干的泥巴就褪去,露出完好无损的牛皮纸包装。
揭开一层层包裹,叫花鸡的香味扑鼻而来,浓郁的鸡肉香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鸡肉色泽枣红明亮,骨酥肉嫩,吃一口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