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
日永消香篆,愁浓逼酒船。
在吟咏惊蛰节气的古诗词中,陈棣这首诗常被引用,其中“香篆”则是一种沿袭至今的焚香方式。
篆,取篆文之意这种品香法,自唐代起就有,唐·王建《香印》:“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火尽传分明,青苔碑上字。”后在宋代文人的添砖加瓦下,空前发展。由于印香的“印”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胤”同音,为避讳,宋初时改称为“香篆”
篆香又称为百刻香。一炉篆香,有如一道时光的缝隙,叫人恍如一梦,暂离尘俗,思绪翩然。宋人喜焚香,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焚香能够营造出一种缥缈出尘的氛围,袅袅幽香沁人心脾,也能带来精神上的宁静致远。瞿佑《香印》:“萤穿古篆盘红燄,凤绕回文吐碧烟。”生动描写了香篆燃烧时的状态。
00:14印香是一个细巧活儿,因香篆由松散的香粉压印、框范而成,需静心慢弄,不急不促。打出的香篆要松紧得宜,才能保证香篆燃烧时不会断火。
文人以“香篆”为题的诗作中,也曾提到出脱篆模的要领,华岳《香篆》:“轻覆雕盘一击开,星星微火自徘徊”;释绍昙《禅房十事·香印》:“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
南宋杭州城内出现了一种专为大户人家提供上门印香的行业,在茶楼酒馆随时向顾客打香篆。《武林旧事》:“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吴自牧《梦梁录》: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
惊蛰之季气温忽冷忽热,降雨量增大,空气中湿度亦会较高,对于香事来说是一个好时节。春季使用的香品,以清幽淡雅为主调。在历年试和的诸古香方中,宋《陈氏香谱》「定州公库印香」的香韵,与惊蛰的节气较为相合。
据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陈氏香谱》所载方为:“栈香一两,檀香一两,零陵香一两,藿香一两,甘松一两,茅香半两,大黄半两。右杵罗为末,用如常法,凡作印篆,须以杏仁末少许拌香,则不起尘,及易出脱,后皆仿此。”
按香方选料碾磨并充分和合,入印香炉试焚,香韵清幽朴拙而富于变化。初闻先有茅香特有的气味清晰地勾勒出春天的气息,更是有摆脱混沌、清神清脑之感,故应惊蛰万物更生之节气用香。
陆游的《夜坐》:“耿耿残灯夜未央,负墙闲对篆盘香。”
香粉回环往复,香气萦萦绕绕,与诗人的闲情逸致相契合。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焚一炉篆香,也可以静下心来体悟慢时光生活。
非专业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