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乡下食俗,吃也要吃出文化味来
黄鸿彬
过年,是国民的一大狂欢节。每当年末,外出的人们归心似箭返回家乡。团圆,走亲访友等等,但这其中少不了一个“吃”字。并由此形成习习相陈的食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本是我国的北方的传统民俗。但现在大有蔓延之势。这在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吃的国度里,随着吃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在南方也逐渐接受了这一习俗。于是在腊八这天,煮腊八粥,吃腊八粥,有些地方还开展活动,进社区,给社区老人、困难群众家庭送上热乎乎的腊八粥及慰问品,向他们献上节日的祝福。
到了十六,过“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做牙”除了买食品祭拜之外,还借此一吃。尤其是尾牙,商家行号往往会大宴员工,感谢员工一年辛苦的付出。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二十三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糖瓜祭灶”标志着所有家庭都正式准备过年了。宋代范成大《祭灶诗》言:“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一些家庭也会趁此一聚,吃吃喝喝,热闹一番。
二十六日起,几乎户户做豆腐,买年货,做年糕,做“红团”和“番薯起”等。国人讲究吃,但不单是仅仅是吃,还吃出文化味来,这才是高明所在。就这吃豆腐,就利用豆腐的“腐”和“福”谐音,多吃多福。在这过年祈福的日子里,能不吃豆腐么?
于是乎,磨豆浆,做豆腐成为莆田乡下的一道风景。过去,制作豆浆,是用石磨推磨出来的。在做豆腐的前一天晚上,就要挑选大豆,用水浸泡,根据气温决定浸泡的时长。如果浸泡太久,会影响做豆腐的质量;若是浸泡时长不够,大豆没完全膨胀,会磨不烂。一次要做6到10斤豆子,往往得推磨1个多小时。而今,大多用磨浆机,10来分钟即成。之后,要滤浆,加水反复滤到豆浆水稀为止。然后,用大鼎煮豆浆,先用大火,到快开的时候,改改用小火慢慢地熬,并不时用瓢翻开浮起来的泡沫,以防豆浆突然浮起来,冲出鼎外。接着,是把煮熟的豆浆舀出,倒进大桶里,用卤水点浆,这一步很关键。卤水点少了,出来的豆腐太嫩,压不成型;点多了,豆腐太老了,不好吃,还影响豆腐的数量。最后,舀出点化好的豆腐脑,利用豆腐板夹及豆浆布包好盖压成型。完工之后,切片,油炸蒸煮,做出各种可口美味的食品,大饱口福。
过年之前,每家每户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因此,还要做“红团”和“番薯起”等。
“红团”皮是用糯米制作而成的。先把糯米粉碎成粉末,倒入簸箕(盆)里,加入适量的水和“食物红”一起揉匀成粉红色的团皮,搓成圆长条,再分成等量的一块块的团皮块。之后,擀团皮,做到厚薄适度,不能太厚,影响口感,也不宜太薄,容易露馅。
“红团”的馅大都是甜的,也可根据口味饮食喜好配制,主馅的有“绿豆馅”、“糯米馅”、“番薯干馅”等。
做红团时,先把碾压好的红团皮放进“红团印”里。“红团印”,木制,一种精巧的手工工艺品。印模中刻有“富”、“贵”、“寿”、“喜”等字样,四周还刻有花鸟图案。再放进适量的红团馅,用手掌压实打印、衬“粿叶”(一种树叶),整整齐齐地入炊具,扣紧炊盖,约蒸沸过后,持续七八分钟过后,即可出炊食用。
“番薯起”是以“番薯”为主料,先把鲜“番薯”削皮、洗净、蒸熟后,晾凉后,用手捏压成“番薯泥”,放入瓷缸,加酵面发酵,后再以适量白糖(或红糖)及碱拌和,然后用“红团印”打印。为了防粘印,事先抹上面粉。一样衬“粿叶”,在其上面点食品红,上蒸笼蒸熟后即成食品。“点红”的红,同样寄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起”(方言),有发达、兴旺之意。“番薯起”,软香可口,是时令、经济的农家食物。
可以说,“红团”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过年”时的独特美食文化。不仅以祭祀祖先,还得时令口福,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很快就到“除夕”之夜,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团座饮宴称为“围炉”,宴席菜肴,也是蕴含幸福吉祥之美意。如,吃面条,或米粉,是长寿、须发皆白;吃红枣莲子汤,是连连得子、早生贵子、红红火火;吃大鱼,连年有余,两条的还有成双成对之意;吃鸡,吉祥如意;吃排骨,节节登高;吃猪蹄,发财就手……过年,就是吃,也要吃出好心情,好吉头来。
大年初一,吃长寿面,意味着人人健康长寿。到了初四过大年,做大岁。据传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犯福建,在莆田等地,四处烧杀抢掠。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当时,民众奋起抵抗抗,被倭寇烧杀,惨不忍睹,令人发指。直至次年正月廿五日,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逃亡的老百姓,才于二月初二纷纷返回家里。收拾死者后事,恢复破碎家园。当时,年节已过,人们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后来,为纪念这一段惨痛的日子,除了除夕“做岁”,称为“做小岁”,还改为于正月初四“做岁”,称为“做大岁”。并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沿袭至今。
初五,依旧还要吃长寿面,游春,欢度春节,之后,就开始元宵,“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因各个村俗不一,元宵的日子也不一样,一直持续到正月末。元宵是过春节的最后狂欢。家家户户都办得隆重而热闹,敬天祈福,宴请宾客,欢度佳节,元宵岁过。元宵过后,春节也就过去了,村民恢复的平常的工作生活。
过年,因过节而逐渐形成的食俗,不仅仅是满足口福,更是调节生活节奏,让生活张弛有度,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