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诏安美食油粿煎
TUhjnbcbe - 2025/6/12 23:31:00

油粿煎

原创-02-09沈俊炳诏安县图书馆

一进入腊月,诏安的年味就越来越浓,家家户户扫尘除晦,光光鲜鲜辞旧迎新。民间传说在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夜”,是人间诸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工作的重大日子,诏安人便要依习俗“送神上天”。在腊月二十四当天,诏安人会准备各式供品、“云马”(印着幢幡和舆马等的黄纸,为诸神坐骑和仪仗队)和“马草”(一束新鲜的麦苗,为诸神坐骑的饲料)等,十分隆重地“送神上天”。在各式供品中,最有诏安特色的,莫过于油粿煎了。

农历二十四五一市场

油粿煎做起来并不复杂。将提前泡好的糯米磨成米浆(糯米混合一定量的粳米,以防止油粿煎过于软糯),再把米浆用棉布炊巾包好,用重物压去水分,制成米粞(粞,诏安话发音为tshè,意为压去水分的米浆面团)。然后在米粞中加入一定量的白糖(我也曾见过加入红糖的,红糖需起糖清)混合均匀,用手抓起适量混合均匀的米粞,捏制成碗口大小的圆形厚片,入油锅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这就是油粿煎了。刚出锅的油粿煎,热乎乎、金灿灿、油汪汪、胖嘟嘟的,香、甜、软、糯、黏、滑,有种缠绵悱恻的丰腴,一不小心就会黏住你的嘴。即使是供奉诸神后已经凉透了的油粿煎,也只需再回锅煎一下,便可恢复那语焉不详的香甜与软糯。原本传统的油粿煎是没有馅料的,可现如今也是与时俱进,有了包着各种馅料(花生馅、芝麻馅、香芋馅等等)的油粿煎,那美味自然是更进一步。现在的人为了方便将小火慢煎改为油炸,少了那种严格而虔诚的仪式感,总是让我唏嘘不已。

在“送神上天”的人间诸神中,诏安人最重视的非灶神莫属,这油粿煎也算是为灶神专门准备的。诏安人将灶神称为“司命公”,信奉司命公是“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祗。既是察善恶奏功过,老百姓心里难免就多一份隐忧,毕竟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谁能没有个过失呢?所以,油粿煎细细煎来,煎得香甜软糯,除了敬司命公一年辛劳,更是希望司命公上天不要“有话直说”给自己带来不利吧。是故“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就成了普天下老百姓对司命公的嘱托与愿望了。

在中国各地都有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各地百姓也都是尽心尽力准备各式丰盛的供品。从很多资料中可以看出,祭灶的供品从宋代的“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到现代的“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出自现代民间文艺学家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想,无论是猪头、鱼、豆沙和粉饵还是糖和糯米团子,人们总是希望博得灶神满意,上天汇报时,帮人间藏点儿隐私,说多多好话。

诏安人用油粿煎供奉司命公的由来已经无法考证。但油粿煎至今仍真真切切地陪伴在司命公上天汇报工作的路上。在诸多的传统节日中,诏安人还是很习惯地用美食加上自己的理解,建立与诸神最好的沟通与交流,表达自己对神灵最恭敬友善的敬畏。

沈俊炳

俊炳,丹诏山河人。嗜吃,精品食之美恶;喜厨,勤练艺之高低。闲时舞文弄墨,偶得卮言。多愁善感时,心伤于摇落;意气风发时,感慨于风雨。因嗜食喜厨,故常以食抒风月,以厨言悲欢。

摄影编辑

瑞雪

1
查看完整版本: 诏安美食油粿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