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魏国司马昭就开始谋划进攻蜀国,这次的进攻还是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的,比如为了牵制东吴,就在沿江开始大肆的造船,声势浩大,让当时的东吴形势非常的紧张,导致后来在蜀国出现灭国危机的时候,不能够全力的出兵救护,从而坐视蜀国的灭亡。
公元年八月,司马昭誓师伐蜀,兵分三路进攻蜀国,据《资治通鉴》记载:
诏诸军大举伐汉,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馀人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馀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以廷尉卫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
这三路人马各有分工:邓艾从狄道直接攻击姜维,而诸葛绪就从祁山到桥头断姜维的后路,这个计划就是想把姜维牵制在沓中,令姜维无法回援钟会进攻的汉中。一旦姜维被邓艾和诸葛绪羁绊住,那么钟会的主力大军就可以直接从汉中到成都。这个战略如果执行看起来是可行的;然后后来执行的时候有问题的,毕竟战场是瞬息万变得,那么这个纰漏出现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出现在诸葛绪的身上,虽然他如期的到达桥头堵住了姜维的后路,如果此时的他能够按照计划坚守桥头,那么姜维就会被羁绊在沓中而无法回援汉中。如果和邓艾前后夹击,姜维军就会被围困在沓中,可能导致全军覆灭,但是姜维用计调开了诸葛绪,跳出了包围圈,成功的到达剑阁,在剑阁堵住了准备出剑阁的钟会大军。此时的十几万钟会大军被堵在剑阁月余无法动弹,粮草出现了危机,而此时的司马昭也顺利的进位晋公达到了最开始的基本目标。邓艾屯兵在阴平进退维谷,按照原来的计划,不能实行了,一切就落空了,钟会只能占领汉中,邓艾占领沓中,但是根据蜀国建立初期的形势,钟会是守不住汉中,邓艾也是守不住沓中,最后他们都不得不退回魏境,这场战争就会以师司马昭进位晋公而告终。
但是历史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转机,由于诸葛绪先前没有按照司马昭的命令守住桥头,这个罪过很大的,诸葛绪也是知道的,因此后来邓艾邀请诸葛绪一起偷渡阴平直达成都的时候,诸葛绪再也不敢违背先前司马昭的命令而拒绝,也正是由于他的拒绝,才免去后来的杀身之祸,也是一种幸运吧。
邓艾直接放弃了先前固有的进攻路线等待钟会大军攻克剑阁,直接偷渡阴平过绵竹,直逼成都,成功的迫使刘禅开门投降,导致了三国之一的蜀国灭亡,而此时的钟会还在剑阁和姜维对峙,按照原来的计划,邓艾军应该是牵制姜维军的偏师,但是随着战场的瞬息万变,后来的钟会成了战场的配角,起到了牵制姜维的作用,,把灭蜀的头功让给了邓艾,这个有点类似灭吴的王浑和王濬一样,主角和配角不到最后一刻还真的不能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