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锁中教授名片:紫禁城国际药师论坛指导委员;现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名誉主任,亚洲临床药学大会主席,《中国药学杂志》编委。曾任药剂科主任,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药学杂志》副主编等。
专业方向:医院制剂研发、生产,药品分析等。年后转向合理用药实践与研究,临床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物治疗学管理等。近10余年专门来从事患者安全用药教育与咨询。
近年来媒体中有关输液的话题不少,大家是否还记得:“一年中全国输液用了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一瓶输液的价不及一瓶矿泉水的价”!年卫计委等制定并发布合理用药核心信息包括“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不可否认“三素一汤”现象在我国临床药物治疗中确实存在,据文献报告我国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70%,门诊病人输液率已超过30%。随之而来的限制输液的*策就不断出台。如近几年,福建、广东、甘肃、新疆、四川、宁夏、安徽等地频繁出台输液管控*策,严格限制输液比例,甚至取消门诊输液。如何正确认识输液、合理使用输液,加强临床输液管理,既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需要,也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课题。我们先来复习一些有关输液的基本概念。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版“药学名词”(第二版)中与输液有关的词条有“输液:由静脉滴注输入人体内大容量注射液”;“滴注:液体以逐滴的状态注入的方式。特指静脉滴注。”;“静脉滴注: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给药方法。可选用的静脉包括:四肢浅静脉、锁骨下静脉、小儿头皮静脉、股静脉等。”。还有相应审定的名词有“静脉药物集中配置”,“静脉留置针输液”,“输液装置”,“加药配液”等。对与输液相关药学名词做出了规范的标述。在临床使用中或社会的表述就更丰富了,比如“打点滴”、挂水、滴流、吊针等等。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样。静脉输液的基本目的: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2.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3.补充营养,供给能量;4.输入药物,治疗疾病。静脉输液给药方式通常用于:1.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的病人;2.剧烈恶心、呕吐、腹泻的病人;3.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的病人;4.严重感染、水肿等病人。说到这儿,让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回顾一下输液的发展史。年,当时James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欲知后事如何,不如听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