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太乙神针灸
TUhjnbcbe - 2021/7/8 14:13:00
太乙针灸

编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太乙针灸,又称太乙神针,是一种药艾条实按灸疗法。主治感冒、咳嗽、头痛、风寒湿痹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症。

中文名

太乙针灸

外文名

Taiyimoxibustion

又称

太乙神针

出处

《太乙神针心法》

性质

药艾条实按灸疗法

目录

1太乙针灸

2操作方法

?实按法

?点按法:

3主治病证

4注意事项

5临床应用

?风寒湿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太乙针灸

编辑

太乙针灸,又称太乙神针,是在雷火针基础上改变处方而产生的一种药艾条实按灸疗法。

清·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年),是最早问世的关于太乙著作。之后,有范毓香奇的《太乙神针附方》、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及孔广培的《太乙神针集解》等,但各家对艾绒中所掺药物,所载不一。现代,在用药处方上基本按传统配方制备,但有所发挥,方法亦有所改进,治疗范围更进一步扩大。

操作方法

编辑

实按法

灸具制备:目前多采取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制法:艾绒g,硫磺6g,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白芷、全蝎各3g。除艾绒外,将上述其他药物研成细末,和匀。以桑皮纸一张,宽约30cm见方,摊平。先取艾绒24g,均匀铺在纸上,次取药末6g,均匀掺在艾绒里,然持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1层,两头留空纸3cm许,捻紧即成。每次应准备二支以上。

具体操作:将二支太乙针同时点燃,一支备用,一支用10层面纸包裹,紧按选定施灸穴位。如患者感觉太烫,可将艾条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如此反复施行。如火熄、冷却,可改用备用的药艾条同法施灸。另一支重新点燃灸之。如此反覆施灸,每穴按灸10次左右。

现代有人用以下方法施灸。采用特制的*铜或紫铜作为套筒,套筒长约80cm,内径1.8cm,套筒之上端,装以铜塞,用螺纹施紧因定,配合紧密。下端为开口套管,长约6cm许,与套筒压紧配合,套管端面用棉布罩盖,外用绳子缚扎固定。使用时,将罩有棉布的套筒拔下,再将药艾条(太乙针)装入套筒内,然后点燃药艾条,装上开口套管,直接安放在选定的穴位上施灸。若患者觉烫,可采取轻提慢,或调节药艾条与棉布之间的距离,直至患者感到温暖舒适为止。每次施灸20~30min。

上述方法均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点按法:

灸具制备:取雄*20g,冰片2g,麝香1g,火硝10g,川乌30g,草乌30g,白芷20g,精制艾绒60g备用。先将前7味药分别置于乳钵内,研为极细末,以无声为度。然后将艾绒用少量曲酒喷湿,再将药末均匀撒在艾绒内,以手充分揉匀,阴干,取上述药艾2g,均匀地平铺在20cm×7cm,质地柔软而又坚韧桑皮纸上,以上法将其卷成1.5~2mm的药艾条。

具体操作:医生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术部位快速点按,如雀啄食,一触即起,此为1壮,每次3~6壮,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注意在点灸头部时,应尽量拨开头发,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操作。

主治病证

编辑

感冒、咳嗽、头痛、风寒湿痹症、痿症、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等症。

注意事项

编辑

1.太乙针法是实按灸,要注意避免灼伤。对初学者更要引起重视。

2.太乙针法适应面较广,在配穴组方时,应强调辨证施治。

3.将太乙针点燃时,一定要燃透,否则,面纸或棉布一包,或一按压,容易熄灭。

4.施灸时将面纸或棉布捻紧,以免面纸或棉布烧破。损伤皮肤。

5.施灸时按在穴位上的力度、热度、时间长短以患者感觉最强为度。

6.每壮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3min,两针交替使用更佳。

临床应用

编辑

风寒湿痹

取穴:阿是穴。

治法: 灸具制备:处方:艾绒30g,乳香、没药、丁香、穿山甲、皂角、细辛、桂枝、川芎、独活、杜仲、松香、甘松各1g。偏风重型加白芷、羌活、防风各2g;偏寒重者加干姜、川乌、生南星、一枝蒿各2g;偏湿重型加苍术、*柏各2g。将药粉碎,过目筛,储瓶备用。取艾绒、中药粉(2:1)约30g,制作成直径约3cm的艾炷。

用法:医者手执药艾条,点燃一端,用实按灸法灸阿是穴。每日1~2次,10日为一疗程。治疗1~3疗程。

疗效:本组中偏风重型15例,偏寒重型28例,偏湿重型7例。结果:优30例,良12例,尚可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地仓、翳风、四白、阳白.

治法;均取患例穴,每次取2~3穴,取太乙神针点燃待旺,在选定的穴上垫上8cm×8cm有消毒纱布10~14层,然后将点燃正旺的药条直接按在纱布上面至患者觉热而不能忍受时,便将药条移开,如患者用1次后不觉热,则可按上述方法连用2~3次。少数患者用后在局部发生水泡或脱皮,可涂上龙胆紫溶液以防感染。

疗效:共治50例,结合针刺和药筒疗法,治愈3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词条标签:

疗法,医学

太乙神针(典籍)

编辑讨论

《太乙神针》国光印书局年出版,作者是李秉璋。

太乙神针针灸书。1卷。作者佚名。约成书于18世纪中期(注:雍正年间),又称大乙针。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形成的药艾条灸法的一种,调整艾绒中所加入的中药处方而重新命名的。

书名

太乙神针

作者

李秉璋

出版社

国光印书局

出版时间

目录

1内容简介

2作者简介

3描述

4民间描述疗法概述

?操作方法

?禁忌症

?注意事项

?按语

内容简介

编辑

本书为名医手抄,内容均为秘方少见。

作者简介

编辑

李秉璋[清]字楚峩,上海人,书学李邕,分、隶、篆刻均得门径。早卒。《海上墨林》。

描述

编辑

本书首载太乙神针方,内容有针法、入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理及说明等。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艾条灸法的一种,艾条内装入药物,其配方及用法说明见《太乙神针》等著作。

民间描述疗法概述

编辑

太乙针灸疗法,又称“太乙神针疗法”,是应用药物艾条施灸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就有记载。近代仍常用此法治疗疼痛。

操作方法

一、药物艾条制作

取艾绒克、硫*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摊平。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二、施术方法

1.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若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如此灸5~7次。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若火熄则重新点燃。每次按灸10次左右。

上述两法可任意选用。

禁忌症

实热证、阴虚证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头面、五官、大血管处禁灸。

2.孕妇腰骶部、腹部禁灸。

3.使用本疗法要注意防止发生烫伤现象。

4.使用本疗法时最好能备两支艾条,以便一支燃尽时,另一支立即接上,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

按语

艾条灸的广泛运用,实际上就是“太乙神针”或“雷火神针”演变而来的。不同于“太乙神针”艾条是由艾绒和多味药物制成,而普通艾条仅仅是以艾绒为主,掺以少量的药物制成。此外,在操作上两者也有所不同。

太乙神针灸


  “太乙神针灸”是针灸学的一个学派,其特点是针灸配合、穴位配合,以药灸透入肌理,扶正祛邪,调养元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太乙”乃为尊贵之意,似为道家之辞。清朝医家高士宗曾说:“太乙者,无上之尊,优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以“太乙”名其针者,不过欲用以表明此针之效验神奇而已。
  方药组成:甘松3克、乳香、没药各12克、牙硝1克、牛膝、川乌、独活12克、三棱、草乌1.5克、白芷、羌活1.2克、桂枝、薄荷、麻*、穿山甲、防风、杜仲、丑牛各6克,丁香、樟脑各1.2克、南星、1.2克、细辛6克、降香3克、明雄、全蝎各4.5克、麝香6克、秦九6克、艾绒15克、硫磺3克。以上药物,研为细末,调匀,备用。
  制针法:将白攘纸裁定,宽约一尺见方,将艾绒15克,平铺纸上,务要均匀平整,然后将药末15克,遍掺在艾绒上面,均薄一层;继将香末,撒于药艾上,(香每支3克,夏季用1.5克)然后,再从纸的一边卷起,用力按实碾转,卷成棒形,直径约六分许.外涂鸡蛋清,阴干,储于干燥处备用。
  施灸法:用拇、食、中三指加持艾条,并用小指固定在被灸部位的附近,这样不仅能避免术者手腕动荡不稳,又能避免在长时间施灸的疲劳。另一种是以拇、食二指加持艾条,用中指固定在被灸部位的附近。施灸时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针后,病人应静卧片刻,以使药气周流畅达全身,直达病所,驱逐病邪。
  太乙神针的功效:1、扶助元气,回阳固脱。2、培补元气,增强体力。3、疏通经络,调和气血。4、温中逐寒,解郁散结。5、小儿之疾,尤为适应。6、妇科之疾,效果卓著。7、对于肠胃病、风湿麻木及闪挫损伤致疾,其效果尤为明显。8、凡属脏腑功能低下之病证,皆宜用之。
  总之,太乙神针之功能甚多,而治病亦广,但其收效之快慢,多有病史之久暂时病情之轻重而定。病情轻,或为局部,或为新病,则其疗效为速;若病情重,或为迟延日久,或属难治之疾,则其疗效缓慢。当然,能针灸并施,则其效果更著。

太乙针灸

太乙针灸,又称太乙神针,是在雷火针基础上改变处方而产生的一种药艾条实按灸疗法。清·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年),是最早问世的关于太乙著作。之后,有范毓香奇的《太乙神针附方》、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及孔广培的《太乙神针集解》等,但各家对艾绒中所掺药物,所载不一。现代,在用药处方上基本按传统配方制备,但有所发挥,方法亦有所改进,治疗范围更进一步扩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太乙神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