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腊月二十三:“今天是小年呀~”
腊月二十四:“今天还是小年呀~”
咦?到底哪一天是小年?这可有不少说法。
腊月二十三
“二十三,是小年,做好糖瓜祭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北方很多地区都把农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从这天起,要正式开始为“过年”筹备了,“小年”相当于“大年”的序幕。
腊月二十四
南方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尘”与“陈”同音,也意味着辞旧迎新。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年。
腊月二十五
还有一些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这样的习俗。
不过,现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的地区已经非常非常少了。
除夕前一天
有不少地区的人们把除夕称为“大年夜”,与“大年夜”相对应,除夕前一天的夜晚被称为“小年夜”,而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
除夕
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而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
相传,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南京的老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元宵也被叫作“小年”。
其实,除了南京,在全国其它地方,将元宵节当作小年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各地过小年的时间是不同的,准确来说,小年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民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无论是哪天,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致的。
此时已立春,温暖开启,但寒意尚未褪尽,不如一起和孩子体味名家笔下的“温暖”的年味吧~
梁实秋-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梁实秋《北平年景》
冰心-腊月廿三扫房忙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
——冰心《童年的春节》
老舍-小年是过春节的“彩排”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老舍《北平的春节》
冯骥才-用花灯笼装饰房间
年的氛围离不开装点。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势就拉开了。记得在三十年前精神与物质都是最贫乏的时候,年根底下,下班回家,便会见到一卷花花绿绿的纸放在门槛前,打开一看,有剪纸楹联和吉祥图画,不用说,这是老友华非自写自画自刻自剪然后给我送上门来。他知道我这点年的情怀。
——冯骥才《春节八事》
陈忠实-怀念祭灶神的五香圆饼
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
——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丰子恺-在父亲带领下祭灶君菩萨
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丰子恺《过年》
莫言-我们那里的小年过得比较认真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莫言《过去的年》
《庚子送灶即事》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羊。
《使东川·汉江上笛》唐元稹
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
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
《古寺老松》唐齐己
百岁禅师说,先师指此松。
小年行道绕,早见偃枝重。
月槛移孤影,秋亭卓一峰。
终当因夜电,拏攫从云龙。
《观项信水墨》唐方干
险峭虽从笔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
倚云孤桧知无朽,挂壁高泉似有声。
转扇惊波连岸动,回灯落日向山明。
小年师祖过今祖,异域应传项信名。
《祭灶词》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状态,那么期待成真便是一种幸福。
小年就是给期待着过年的人们一种“小确幸”。
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置办年货,听听他们的意见,也可以一起打扫家里卫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充满仪式感地迎接新年吧!
来源:点灯人教育
首都教育
编辑:印厚丽
审核:家教周报社
注:如有版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