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厚重的仪式感。
------题记
“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过年绝不是现在春节三天假,那是长达近一个月的“忙年”,是历时十几天的“闹年”,是一年一次的期待,是一种兴奋、一个憧憬、一番喜悦、一场隆重的仪式。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联;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
这是北方的童谣,南方习俗也大同小异。在我印象中,一到腊八,家家户户就进入了“忙年”。
“腊八”的来历传说各异,有说与岳飞有关,有说与朱元章有关,也有说与释迦牟尼有关,但这都是传说,无法考证,“腊八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实传承久远。《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腊”本来是远古人们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南朝梁代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可见,腊八这天作为重要的祭祀节日已逾千年。
“腊八节”的重要仪式是要吃腊八粥,已示庆祝五谷丰登、祈求吉祥如意,自宋代起,腊八节吃腊八粥就是极为普遍的民间和宗教活动。腊八粥原料南北大同小异,无非简单或讲究之别。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月初七,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作家冰心女士在南方长大北方工作,她有一篇文章专讲腊八粥,应该颇有代表性,其文曰:“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全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冰心《腊八粥》)在北方,这一天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那是为正月初一早上吃饺子预先准备的一份厚礼。老舍先生曾津津有味地写到:“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老舍《北京的春节》)
小的时候,母亲她们总要提前很长时间为腊八粥准备食材,大米、糯米、小米之类大众食材还好办,那时商品流通渠道单一,有些食材,比如芸豆、杏仁、葡萄干等都要四处托人求购。食材筹备齐了,母亲脸上就会展开得意的笑容,食材洗净、泡好,放在砂锅里,腊月初七下午就要煮,煮好后放在木炭火上再慢火熬,到腊八早上,一锅热气腾腾香糯的腊八粥就上桌了,飘动着浓浓的香甜味,各家还时兴互相赠送自己家的腊八粥,我母亲的做的腊八粥总会受到邻居们的夸赞。
现在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主妇们很少再有为家人熬煮腊八粥的耐心,每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