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楚俗试兰汤,一枕南薰日正长
门掩绿阴无个事,起来烧过午时香
-
素庐
端
午
香
事
-
农历五月溽暑来临,
气温骤升,疾疫及毒虫滋生,
古时视为毒月、恶月,
初五日亦为恶日。
古人非常重视端午这天,
江南地区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
家家门头插菖蒲剑、悬艾人、贴五毒符,
人们会在手腕上系“百索”五彩丝线,
在小孩额前用雄*酒写“王”字,
佩戴香袋香囊、焚艾草、白芷、苍术等香药。
在端午的节日习俗中,
香事是端午节的重头戏,
浴兰汤、佩香囊、烧辟邪香......
都是端午的要事,
让我们来看看,
古人如何把端午过的活色生香?
-沐香浴-
端午用香要与时令相应,
应多使用有清暑化湿、
驱邪辟瘟功效的香品。
端午这天,
古人会以佩兰煮汤沐浴,清洁身体,
苏东坡《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五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
以兰草沐浴去污,
借浴水的温热及药物本身的功效,
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
不仅起到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也有助于预防皮肤疾病。
-佩香囊-
我国古俗佩戴香包、香袋、香囊的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西周便有之。
《礼记·内则》载: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
栉,縱、拂髦,总角,衿纓,
皆佩容臭,昧爽而朝。”
容臭,是以布帛制成的装香料的香囊。
端午过后,天气渐热,
蒸腾雨湿,毒虫病菌繁殖迅速,
人易患流行疾病,
因此,端午节香囊中所用的香药,
有特殊的意义和配方。
简单的香囊内仅仅装以艾草一味,
较为讲究的香囊内装以白芷、
丁香、山奈、细辛、艾草、苍术、
木香、甘松、藿香、辛夷、龙脑等调和的散末。
所选用的香药以辟邪除秽、防疫驱虫等作用为主。
古代端午季避蚊驱蚊香袋配方:
公丁香30克、艾叶、细辛、白芷、紫苏叶、
官桂、大*、薄荷、川椒、石菖蒲、藿香、
南苍术、金银花各10克,龙脑2克,
碾碎为末,混合均匀装香囊佩之。
中医强调“治未病”,
即尽可能采用防范于未然的方法对待疾病,
而佩香就是古人最常用的防病方式。
夏日佩戴,提神醒脑,居家悬挂,
给儿童佩戴,驱避蚊虫的效果也特别好。
-烧辟邪香-
熏焚香药有着二千年的历史,
端午这天,
江浙一带会在房屋内先洒雄*菖蒲酒于墙壁上,
再熏焚艾草、菖蒲、苍术等,
以烟熏的方式驱毒虫蚊蝇、清爽空气,祛邪消毒。
顾禄《清嘉录》言:
“五月五日,男女佩带辟瘟丹,或焚于室中,
益以苍术、白芷、大*、
芸香之属,皆以辟疫祛毒”。
清代宫廷避瘟祛疫香
避瘟丹: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乳香、南苍术、北细辛、生甘草、川穹、降真香各一两,一方加白檀一两。共为细末,枣肉为丸,如芡实入之。
逼虫香:茅香一两五钱、细辛一两五钱、零陵香一千三分、山奈一两、川椒二两五钱、藿香一钱六分、千金草三千六分、莪术一两七钱三分。共研成细末。次药凡遇四时之正,瘟疫流行,宜常焚此香,则不致传染。
千百年来居安思危的中国人将避疫、
防疫意识巧妙地融入,
一年四季的节庆之中,
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仪式化、审美化的民族心理。
端午节,
是一个祛除病瘟、驱邪禳灾的吉祥日,
也仿佛是一次中华药草的盛会,
以美食,以佩饰,以装饰,
以香薰,以沐浴,护佑家人安康,
让我们迎来盛夏。
淮阳六艺阁素庐:淮阳区六艺阁路,导航至六艺阁即可。
素庐文创热线——
??编辑
刘亦晨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