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郁理气小神药:甘松
传说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今四川阿坝州境内。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
阿坝州境内海拔高,气候异常,这些人员到达这里时,突然出现了心慌、失眠、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等症状。
公主为此愁容满面,翻遍医书,思考时,信步走到一片疏林边,突然看见一种矮小的,开着粉红色花朵的植物,凑近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清凉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公主大喜,命人采集它们,制成香料,果然改善了大家头痛症状,睡眠也好多了。
公主见此植物满地根茎,品尝后带甘味,遂命人煎汤服用,很快,大家胃痛腹胀也减轻了。于是大家重新上路,终于完成使命。
经过长期接触和使用后,人们才发现,甘松的根茎原来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能够理气止痛,醒脾健胃,可以缓解乃至消除心慌、失眠、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等症状。
因此,《开宝本草》、《本草拾遗》等许多医学典籍都将甘松作为重要药物收入。
甘松。
开郁理气
“
1
简介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四川。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杂质,晒干或阴干。
本品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以主根肥壮、芳香气浓者为佳。切长段,生用。
“
2
药性、功效、使用注意
药性: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
3
应用
「寒郁气滞,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
甘松味甘微辛,性温,为脾胃病之要药,在宋人脾胃病方中较为常见。如《和剂局方》大、小七香丸,大沉香丸,木香饼子,木香分气丸诸方。
上述诸方,用药亦大同小异,大旨不外行滞(配香附、台乌药、丁香、砂仁、藿香、莪术等),温中(配肉桂、干姜等)。
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壅,香而不燥,微辛能通,故兼温中理气之长,且以其芳香之气,大可醒脾,如李时珍说:“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从《局方》诸方所列“主治”来看,诸如“脾胃气冷”、“不思饮食”、“心膈痞塞”、“气滞气注”、“脾胀脾疼”、“口淡”等等,皆因脾胃气滞寒凝所致,温中行滞,自为正着。
朱良春老先生治疗气滞胃痛、胸满腹胀、不思饮食、脉弦细、苔白腻者,常用甘松配香附、陈皮、香橼皮、麦芽、苏梗、焦楂曲、大腹皮、生姜等,取效甚捷。
汪某,男,37岁,商人。素日工作较为劳累,不能按时进食,有时又常暴饮暴食,致胃脘经常胀痛,得噫稍舒。偶遇情绪拂逆,则其胀痛更甚,纳谷欠香,苔白腻,脉细弦。劳倦伤脾,肝胃不和,气机郁滞;治宜疏肝调胃,而和中州。
治疗:苏梗、甘松各10克,广玉金12克,徐长卿、生麦芽各15克,佛手片、陈皮各8克,甘草4克。5剂。
二诊:药后脘胀显减,知饥思食,苔薄腻,脉细。原方损益,以善其后。
「解郁安神」
甘松的另一作用,是解郁安神,此则人所鲜知者。
朱良春老对胸襟拂逆,肝失条达,自觉腹内有气冲逆,胸闷如窒,或妇女经期乳胀,喜太息,无端悲伤流泪者,常用甘松,视其虚实,或与疏肝理气药配合,或与养心安神药配合,每收佳效。
李某,女,34岁。头眩神疲,夜寐多梦纷纭,经前乳胀较甚,胸闷欠畅,太息始舒,苔薄质微红,脉弦。此肝郁气滞、气机失畅之咎,治宜疏肝解郁,而畅气机。
治疗:甘松、广玉金、丹参各12克,合欢皮、功劳叶各15克,淮小麦、夜交藤各30克,大枣5枚,甘草5克。5剂。
药后诸象均见好转,原方继服5剂而安。甘松的用量,一般为6~12克(汤剂),又以其含芳香性挥发油,故人汤剂不宜久煎,后下效佳。
「脚气肿痛,牙痛」
甘松外用有祛湿消肿之功效。治湿脚气,可配荷叶、藁本煎汤外洗。单用煎汤漱口,可治牙痛。
本文内容部分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图文:李天萌
责编:程宇立伦涵蔚李盅权
审核:刘冬杪赵乐怡*子鑫唐博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