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
不少地方称这一天为小年
小年是春节的彩排
寄托着中国人辞旧迎新
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插图制作
樊薇)
其实在全国各地
“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
一般来说,北方过腊月二十三
而南方过腊月二十四
但不管是哪天
“小年”可都不小
这天以后
人们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这天祭灶
是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吃一颗又甜又粘的糖瓜
讨一个来年的甜蜜欢喜
小年这天,家里还要扫灰尘
“尘”与“陈”谐音
寓意把陈旧的东西
和去年的烦恼
一扫而光
在北方,小年这一天必不可少的
是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南方人则会选择吃软糯的年糕
唇齿之间都是属于家的味道
还有些地方
今天就开始贴春联了
喜庆的红纸配上黑色的书法
年味儿十足
心灵手巧的人们还会在这时
剪出一张张雅致精巧的窗花
红彤彤的纸上一剪一刀裁出的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小年诗词小年
文天祥(宋)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祭灶诗
吕蒙正(宋)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范成大(宋)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诗词之二——七绝篇
苏轼(宋)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祭灶与邻曲散福
陆游(宋)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小年美文《北京的春节》
老舍(节选)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北平年景》
梁实秋(节选)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过去的年》
莫言(节选)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今日小年
愿你和家人如意平安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发布教育信息、传递教育资讯,
阜阳市教育局陪伴您的身边!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