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素问·六节藏象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一段,忧郁症患者的故事。
请允许我,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
希望,这段不幸而发人深省的经历,
能在你我心中,荡起更多的涟漪。
——
“我姓王,患病那年,才21岁。
我承认,我是一个细腻内向的人。从小,我就默默无闻。记忆中,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别人夸奖的优点。
后来,21岁的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场变故。
她是一个很淳朴的女孩,和我谈得来。认识了三年,相处得很好。
渐渐地,我们谈到了婚嫁。
谁知道,她的父亲忽然提出,我家必须拿出一笔像样的彩礼。
我的父母犹豫了。别说彩礼了,就连婚房,也是和亲友借钱盖起来的。
事情传到她家,她一连七天没联系我。
隐隐地,我感觉到一丝不祥。
后来,果然如我所料,她家里反对这门婚事,而且给她张罗了一个有钱的对象。
那一天,我在村里的土路上走。身边,忽然开过去一辆轿车。溅起的污水,弄脏了我的衣服。
我刚想发作,只见车窗里坐着的,是一个年轻的男子,还有依偎在身边的她。
没错,就是她,那个曾经和我一同走过三年的人,那个曾想嫁给我的人。
一瞬间,愤怒、自卑、不解、酸楚……所有的情感一齐袭来,如万箭穿心,我没法躲闪。
从那以后,我的脑子就整日浑浑噩噩。似乎在想些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想。
我唯一想做的,就是找一个黑暗偏僻的“地洞”。在“洞”里,一个人呆着,没有人打扰我。
后来,我真的找到了这个“地洞”。它幽暗得很。我躲进去,面对墙角,任由自己在浑沌中不知所以。有时候叹气,有时候忍不住地哭。
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所有的一切,都仿佛不经过大脑。
但是,我知道我难受。
我的嗓子,似乎被一口痰憋住了。我想呼吸,却觉得气道几乎被堵死。我用力地喘气,不停地用手抓脖子,不停地捶胸。折腾好一阵,才会有一口痰吐出来。这时候,我就好比被人救上岸的溺水者,拼命地喘粗气。
还有,就是我的脑袋。我仿佛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大脑好像被一块布蒙住,沉重而麻木。为了缓解,我就用拳头不断地捶打脑袋。朦胧中,我似乎听见自己一边打一边说:“木头,就是一块木头……”。
我不喜欢这样的状态,但是我走不出来。我甚至想不到,应该走出“地洞”,应该到有阳光,有人群的地方去。唯一的解脱,只有死。
我尝试过撞墙,尝试过自己憋气,甚至尝试过自己咬舌头。结果无一成功。
后来,有一天,家里人就强行把我架走了。带到哪里,走了多久,我都不知道。
我只知道,此后,我在喝一种类似药汤的东西。
一段时间以后,让我意想不到的变化出现了。这就是,胸闷和喉咙憋堵的感觉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脑子里似乎被打开一扇窗,我能主动思考些什么。
再后来,大概是喝药一个多月以后吧,那天早上醒来,我忽然看到了窗外射进来的阳光。它是那么可爱,又振奋人心。
那一刻,我露出了笑容。我知道,我可以从心灵的“黑屋”里走出来了。
我穿好衣服鞋袜,像刚刚来到这世界上的人一样,走出房门。这时候,我瞥见自家院落里一个下仓房。我忽然意识到,那个存在于隐约记忆中的“地洞”,似乎就是那里……
然后,我走出院子,来到阔别一个多月的乡间小路、农间田野。
我大口而贪婪地呼吸着空气,我用眼睛不停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我能感觉到,身边的所有东西,都在和我说话,冲我微笑。
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好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
现在,梦,终于醒了”。
——
患者的故事,说完了。
现在,请允许文老师,用医者的视角,带你再解读他的故事。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肝郁生痰,痰扰神明的案例。
患者自幼情感细腻,性格内向,又加上婚事遭变,其肝郁气滞的问题,显而易见。
肝郁,则气机不畅,津液疏布,也随之滞涩。
于是,患者就有痰浊生成。
痰阻气滞,痰气搏结,聚于咽喉和心胸,所以这个患者后来就会感觉到咽喉部被痰浊堵塞、有窒息之感,胸前憋闷不已。
痰扰神明,上犯清窍,令神机失用,所以患者就感觉到头脑憋闷、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浑浑噩噩。
由于患者肝郁气滞,情志不舒,所以忍不住哭泣叹气,以求自救。
后来,这个患者在就诊的时候,苔白腻,脉弦滑,面容愁苦,目光呆着。这些似乎都在提示,患者的心神和气机,都被痰浊彻底郁滞、蒙蔽住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顺气、解郁、消痰。
当时,医家用到的是半夏厚朴汤加减。具体用方,就是半夏厚朴汤,加川贝母15克,郁金30克,甘松9克。
结果,患者用药40多剂,精神基本恢复正常,可以和人正常交流,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
为什么这么开方子?如果你以前经常看文老师的文说,应该知道了。
半夏厚朴汤,是原载于《金匮要略》的一张经方。其构成,基本是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其中,半夏散结消痞、燥湿化痰。厚朴下气除满,苦辛而祛湿。两者搭配,开气郁,化痰结,是治疗的基础。生姜辛散和胃,化痰祛湿,制衡半夏之毒,茯苓健脾利湿,苏叶芳香行气。
所以说,这是典型的行气化痰散结之方,对痰气郁结致病的人,特别有好处。
如果再加上善于疏肝解郁的郁金、清热化痰的川贝,以及理气开郁醒脾的甘松,治疗效果自然更好。
故事,说到这里,快完了。
文老师希望,你通过这篇文字,能感受到,中医对治疗忧郁症、抑郁症的一条思路,这就是顺气开郁、消痰化浊。我觉得,非专业读者,应该借此开阔眼界。专业的读者朋友,也该温故而知新。
最关键的是,生活中的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在面对风风雨雨的时候,应该尽量豁达超脱。我们越是为一件事儿而耿耿于怀,越容易因为肝郁气滞而痰浊闭阻。轻的,哀叹不已,夙夜不寐。重的,难免和医案里的小伙子一起,心神被扰。
所以,无论何时,我都该带着微笑,昂扬地面对生活。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