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家家户户开始“忙年”,春节序曲正式奏响。我们特别开辟“倒数春节”栏目,和你一起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年味儿,你欢欢喜喜过大年。
今天是北方的小年。小年到,祭灶吃糖人繁忙。祭灶是小年最重要的活动,人们准备好牲畜美酒,将灶王爷送上天,祈求来年平安富足。
祭灶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南北方祭灶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天为什么要吃糖?一起来了解小年的祭灶习俗,祈愿安康、迎祥纳福。
“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饧。”这是清朝学人谢学墉写的祭灶诗《送灶》。祭灶是小年一项最重要的传统民俗。灶神肩负着“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重任,他执掌灶火,主管人间饮食,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人们尊称其“灶君司命”。因此祭灶为“五祀”之一,历来得到人们的重视,鲁迅先生典当衣服也要筹办香烛等贡品来祭灶,有诗为证:“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羊”(《庚子送灶即事》)。祭灶起源于何时?
先秦:夏天祭灶。祭灶习俗的出现比小年的确立要早得多,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祭灶是在夏季,《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汉代:从立夏祭灶到腊月祭灶。了汉武帝时,祭灶上升为国家的礼法规矩。《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那时候祭灶是在立夏日。《晋书》记载:“及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祠灶……立夏祀灶。”李少君为奇人道士,因懂得祭祀灶神求福、种谷得金、长生不老的方术而得到汉武帝的尊重。腊月祭灶应始于汉宣帝。《后汉书·列传·樊宏阴识列传》记载,西汉宣帝时,南阳阴子方事亲至孝,积恩好施。一年腊日早晨,他正在灶台旁做饭,灶神突然显形,他立即下跪感恩,并将家中的一只*羊宰杀用来祭祀。此后,阴子方交上了财运,“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并且恩荫三代。阴子方“祭灶致富”的故事不胫而走,腊日杀*羊祭灶的风俗就此流传下来。南北朝时期的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以豚酒祭灶神”。宋朝:小年祭灶。腊月二十四小年祭灶习俗的形成,应不晚于宋朝。《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曰:“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食饧豆祀灶。”宋朝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记述了小年祭灶的情形:“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把民间祭灶的场面、人们的愿景描写得生动具体、细致入微、富于情趣,可以说是一幅小年祭灶的民俗图。南北祭灶不在同一天
现在,我国北方通常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清朝之前,南北方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明崇祯八年刊行,刘侗、于奕正编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栗子、胡桃、炒豆祀灶君。”明代文人谢承举的《送神辞》中有诗句曰:“一年一度送神行,记得人间二十四。”清朝,宫廷内改为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记载:“古者大夫祭五祀,今不论贵贱,但祭灶神。考清朝自顺治八年定制……而每岁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又自于宫中祀灶以为常。是五祀之礼,达于上下;而腊月二十三日之祭灶,亦不得议为俗例也。”成书于乾隆三十四年的《国朝宫史》记载:“祀灶仪:每岁季冬二十三日,坤宁宫祀灶。”乾隆帝在即位前有一首《祭灶》诗,其中写道:“乡村腊廿四,家家祭灶王。城中二十三,比户灯烛张。”民间有“官三民四”和“官三民四疍家五”之说,“疍家”是指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就是说祭灶的时间是不同的,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一般平民腊月二十四,渔民船家腊月二十五。由于北方地区受皇宫影响较大,老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清潘荣陛记载北京民俗的典籍《帝京岁时纪胜》说:“(腊月)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羮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清顾禄记载苏南一带民俗的典籍《清嘉录》云:“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二十三,糖瓜粘
“今年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青天。骑红马,备金鞍,打马扬鞭一溜烟。到天宫,见老天,抛米撒面你要瞒。初一五更你回来,多带五谷少带灾。多带跑马射箭的(指男孩),少带抽针扯线的(指女孩)。”这首歌谣生动地道出老百姓祭灶的愿望。民间祭灶贡品有灶神纸马、灶帘、灶锭,还有*豆、稻草等马料,祭祀完毕,就将这些祭品一起焚化,送灶王爷升天。《清嘉录》说:“篝灯载灶马,穿竹筋作杠,为灶神之轿,舁神上天,焚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篝盘未烬者,还纳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秣马,具撒屋顶,俗呼马料豆。”每到小年,城乡市场上摆满了有关祭灶贡品,并且非常走俏。”清代文人筱延的《成都年景竹枝词》有专门描写卖灶马的诗云:“涂烟*纸卖盈城,到处喧呼灶马名。祭灶人家都来买,一张送去一张迎。”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民间祭灶用饴糖做成元宝状,称“祭灶糖元宝”。一是说为灶神嘴上抹蜜,上天后甜言蜜语,只说好话,这就是俗话说的“一个糖瓜三炷香,灶王回宫保安康”;一是说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打小报告、说坏话。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送灶》诗云:“团子年糕汤水圆,饴糖元宝供神前。送君一盏油灯挂,扫却尘灰上碧天。”即使是家庭清贫、衣不蔽体的人家也不能忘了灶王爷,用一碗凉水或清汤也要祭灶。民间有流传的歌谣唱道:“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民国时期诗人徐玉诺也有一首非常诙谐的祭灶诗:“一棵萝卜一棵葱,打发您老上天宫,您老就对他老讲,就说我老老是穷。”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为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清嘉录》说“祭时,妇女不得预”,并引清人蔡云《吴歈》诗曰:“媚灶家家治酒筵,妇司祭侧莫教前,剉柴洒豆倭神马,小小篮舆飞上天。”诗中写到祭灶酒筵,妇人不让近前等风俗。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