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端午将至,这些传统民俗你都了解吗
TUhjnbcbe - 2022/6/21 16:05:00

端午将至,这些传统民俗你都了解吗?

端午节的由来

这个不用多说,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端午节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

史料记载,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1、包粽子?传统食物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端午,抽出一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学习怎么包粽子,老人教年轻人,大人教小孩,一代一代,一辈一辈将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中华的文明在时间的逆流中同样能够经久不衰。

2、画额?镇邪、避毒

端午节时以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3、沐兰汤?祛除晦气

沐兰汤,是汉族节日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首先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4、挂艾草?驱邪祛*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

5、饮雄*酒?避虫毒

饮蒲酒、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朱砂等。明谢肇?《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6、长命缕?避灾除病

长命缕,端午时节的佩饰,五彩斑斓,色彩艳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饰品之一。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7、挂蛋?逢凶化吉

同粽子一样,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有健身之效,包括鸡蛋、鸭蛋、鹅蛋。端午早晨孩子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蛋送到孩子嘴边。白天孩子们还要在胸前挂一个用网袋装着的鸡蛋或鸭蛋,以祈一年中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同时,蛋也很有营养,健身强体,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8、戴香包?防病健身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戴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9、划龙舟?精神培养

划龙舟是一项非常耗费体力和考验团队精神的运动,需要队友之间非常有默契,即要有爆发的力量,又要有非常好的协调性,龙舟才能划得快。

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得更为详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隋朝的龙舟竞渡已演变为“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

说到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就不得不说说端午节的习俗和出处。

相传,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爱国主义乐章。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随着时间漫长的推移,传统风俗也得到了简化。

在现代人的认知里,想到端午节的第一顺位是三天假

然后才是吃粽子、和家人去旅行等等…

其实,溯源古代文人骚客,端午节的过法是非常讲究且有意思的。

屈原投江,这一举动悲壮且影响深远。他是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作为文化巨擘撑起中国诗词的半壁江山。

以屈原为源头,在这之后有不少他的追随者,如李白、杜甫、卢照邻、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等...

那么今天我们就透过他们的笔墨,来品一品端午节的过法!

苏东坡

在苏轼笔下,端午节有一习俗——芳兰草沐浴,且要将符篆挂在爱人的黑色发髻上,与爱人一起许下长长久久的誓言。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我们都知道,屈原爱好兰,在他的笔下反复吟唱着兰,也许“浴芳兰”也成为了苏轼在端午的节日里悼念他的方式。

赵蕃

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在赵蕃眼中像是在为屈原喊冤陈情,天气也有了它的悲悯之心,所以每逢端午必会狂风骤雨。赵蕃选择在端午那天,为屈原倒一杯昌歜酒,击节歌唱。

端午三首

宋代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悼念屈原,又深知他的不易。以对仗的艺术风格,表达最真切的感情。

六一居士

欧阳修眼中的端午节是平和安康。端午佳节,人们会沐浴更衣,为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酒以驱邪避害。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作以美好的祝福。细雨朦胧,兰芳桂馥,*鹂鸟儿鸣细柳,一切皆美好。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读不尽的婉婉诗词,道不尽的爱恨两茫。感受了诗人笔下的端午节,你是否也心生艳羡?

脑海里会不会期待“年年端午风兼雨”的传说,可曾出现“彩线轻缠红玉臂”的丝线,还是“流香涨腻满晴川”的美图呢?

诗人表达情感,仿佛字字惜金,但背后所描述的画面,远观恢弘广阔,近看细腻无声。

端午节来临之际,崟生燃气*平分公司提前为您“端”上祝福:愿您“粽”是健康平安,“粽”是一帆风顺,“粽”是快乐如花,“粽”是幸福相伴。温馨提示:尊敬的天然气用户,若您在端午节期间家中无人、长期外出请关闭天然气开关。用气场所务必保持通风良好;经常检查户内气管并及时更换老化软管和其他存在隐患的天然气管线;严禁私自改动天然气设施、设备。24小时燃气报修报险-。

崟生燃气*平公司竭诚为您服务

客户服务大厅窗口《县*务中心一楼36号》

公司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将至,这些传统民俗你都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