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小年阎维文-黑土情歌
闲话小年祭灶
文/胡贺林编辑/磐石
小年祭灶
小年祭灶始遥远,
希冀吉祥保平安。
岁时节日社会象,
民俗传统蕴内涵。
祭灶,是影响很大,流传极为广泛的一项民间习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相信承载日常生活的户、灶、门等皆有灵性。民谚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祭灶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
在我珍藏的儿时记忆里,一进了腊月,乡村的集镇上就有卖老灶爷画像的,过了腊月二十还有小贩到村庄挨家挨户兜售的。画像中的灶王夫妇,五官饱满,肤色红润,眉眼含笑。灶王爷在左边,灶王奶奶在右边,画像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无论是在集镇上买还是在家买小贩的,为了尊重灶王爷是要忌口的,只能说“请灶王爷”,不能说买灶王爷。
祭灶,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的下午或晚上,在灶台旁边摆上几样贡品和用红薯熬制的麦芽糖。我家祭灶因爷爷过世早,父亲在外工作,只有我的祖母、母亲在家主祭,摆好贡品后,祖母、母亲先后跪在灶王爷的像前依次磕头,边磕头边说灶爷爷、灶奶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叫我也跪下给灶王爷磕头,我也学着祖母、母亲边磕头边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后,母亲把灶王爷画像从灶前面的墙上请下来,母亲叫我拿根筷子蘸点熬制的糖稀糊在灶王爷的嘴上,然后拿到堂屋门口点燃,于此同时还要燃放一盘鞭炮。此时,祭灶结束。到了年三十,家家都把请来的灶王爷新的神像贴上,并祷告着:“有饭你先吃,有事你先知”,叩首膜拜,祈求保佑,就吉避凶。
史料记载,祭灶,最早叫“记灶”,起源于周朝,是为了纪念叫人吃熟食的“先灶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灶者被逐渐神化,出现了一些关于灶王的传说。
民间有个口头传言:“老灶爷,本姓张,三张*表,一炉香。”传说:“古代有张姓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是画师,哥哥最善于盘锅台,经常帮助街坊邻居修灶台,大家都尊称他为“灶王”。张灶王不仅锅台盘的好,还主持公道,爱给人评理。遇到吵架的,他会上前相劝,遇到不孝顺的,他热心去说,人们都说他心里有杆“公平秤”。张灶王70岁那年的腊月二十三夜里去世了,几房儿媳都闹着要分家,灶王的弟弟画师想了一个办法,他画出赵王夫妇的头像。贴在灶台前,在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当天夜里,把大家叫醒领到厨房,说是灶王显灵了。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了张灶王和她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看见都惊呆了。画师趁机说:“大哥托梦给我,他已被玉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知道你们妯娌不合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上下来惩戒你们。”一家老小闻听此言,甚为惊恐,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于灶上,跪地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全家和睦相处。
这件事被街坊邻居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还有一种传说,灶王爷原名张禅,是个富家子弟,品行不端,喜新厌旧,好端端地休掉了自己的妻子。他从此整日花天酒地,将偌大的家业败坏殆尽,后因患上眼疾双目失明。无奈只得四处乞讨。一日,乞讨到一户门前,女主人见其可怜,便将其带到家中好生招待。数日后,张禅得知女主人原来是他休掉的前妻,想到自己沦落如此地步,羞愧难当,便趁人不备,投火自尽。
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觉得他是浪子回头,便封她为灶君,令其司察人间的功德善恶,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回报一次人间的实情,岂知张禅本性难移,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自家用麦芽芝麻做成的糖来祭奠他。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之所以供灶糖,希望用又甜又黏的糖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灶糖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说坏话时,就让糖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祭灶的习俗在我国汉民族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写过一首《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羊。诗中“*羊”典故,出自《后汉书.阴识传》,说的是阴子方腊日清晨看见灶神,敬拜之后,交了好运,又杀*羊祭祀,自此大富大贵。这样,杀*羊祭祀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唐宋以来,过小年祭灶风甚行,贡品也相当丰富。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此有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闲,猫犬触岁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是传统的岁时节日民俗,反应了人们希冀吉利与平安。传统的民俗是一种动态性社会生活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过去的旧风俗将被民众抛弃,被时代所荡涤。
.1.16腊月二十二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胡贺林,高炉酒厂退休干部。亳州市作协会员、省诗词协会会员,高炉诗词分会会长,作品常见于《亳州晚报》、《亳州文艺》及多家企业内刊,年获安徽省首届“书香之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