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果不是刘阿斗的无能,蜀汉的败亡大可书为
TUhjnbcbe - 2022/11/26 20:38:00
白癜风光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607/4867556.html

据《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记载,公元年,“汉主乃遣侍中张绍等奉玺绶以降于艾”,这个于公元年由刘备一手建立起来的蜀汉*权,与曹魏和孙吴三分天下,刘备年死前,因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惨败后,蜀汉一度摇摇欲坠,幸得诸葛武侯鞠躬尽瘁,将蜀汉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殷民富,一度出现武侯中兴的局面。然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于年病死五丈原后,蜀汉历经蒋琬、费祎、姜维三代宰辅,30年间,蜀汉竟一步步走向灭亡,而后主刘禅,也成为乐不思蜀的亡国之君,真正应验了扶不起的刘阿斗这句话。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刘阿斗的无能,蜀汉败亡的历史,就是蜀汉历代文臣武将救亡图存的悲壮史诗。

一、蜀汉覆灭的迷之表象

我们先看看蜀汉是怎么灭亡的,为什么刘禅对邓艾会不战而降?

公元年8月,司马昭力排众议,以邓艾领三万人从狄道奔赴甘松、沓中牵制姜维,以诸葛绪领三万人从岐山奔赴武街、桥头断绝姜维退路,以钟会领兵十万奔赴汉中。

根据司马昭战前对蜀汉的兵力部署分析,“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凭借入川道路险阻的天然优势,以九万兵力抵挡曹魏十六万大*,怎么打也不至于短短一月之内就亡了国啊,关键的问题是不战而降,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蜀汉的覆灭,以一场迷之表象的原因。

我们来看一下整个过程。蜀汉听说曹魏大*压境,派廖化率兵到沓中作为姜维的后援,命各外围据点退守汉、乐二城,两城各留兵力五千。钟会大*抵达汉中后,分出李辅和荀恺两支部队分别包围乐、汉二城。

蒋舒倒戈,武兴沦陷。蒋舒原本督武兴,因为不作为,蜀汉派傅佥来负责驻防,这让蒋舒很不愉快。在迎接钟会的前锋胡烈时,蒋舒提议出城迎敌,傅佥虽然不同意,但并未制止,使得原本守城兵力不多的武兴,还形成守与战各自为战的局面。傅佥以为蒋舒是出城交战,并未防备,可蒋舒出城后直接投降了胡烈。于是,胡烈乘虚而入,傅佥战死,武兴沦陷,魏*还因此获得大量粮草。姜维大*被牵制,进退不得。邓艾和诸葛绪各领兵三万牵制姜维,是司马昭此次攻打蜀汉重要战略。邓艾这边正面攻打姜维营垒,姜维听闻胡烈已入关中,想领兵前往拦截,反被邓艾预先安排的杨欣截住,姜维败逃,又与诸葛绪来回拉锯,白白耽误了援救汉中的大好时间,只能退守剑阁。

邓艾凿山开路,绕道七百里兵临成都。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剑阁乃是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难以取胜准备撤兵之际。邓艾却领着将士们凿山开路,架桥梁,建阁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绕道抵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投降。邓艾长驱直入,又斩杀绵竹守将诸葛瞻,兵临成都。成都毫无防备,刘禅不战而降。蜀汉天真地以为,有姜维几万大*坚守剑阁天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魏*能突然出现在成都城外,就连守城的战备工作都来不及部署,而蜀汉百姓听说邓艾大*已入境,更是乱成一锅粥,纷纷逃往深山老林避难。刘禅慌了,立即召集群臣讨论,有人建议投奔吴国,有人建议退居南中,刘禅也想退入南中,但光禄大夫谯周认为,南蛮是因诸葛武侯武力镇压而臣服,如今退至南中,不仅要供奉粮食,还要抵抗侵略,必然会反叛。无奈之中,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并命令姜维向钟会投降,蜀汉覆亡。二、刘阿斗领导下的蜀汉*权逐年衰弱

从蜀汉灭亡的过程来看,不得不说,有其偶然的成分,蒋舒的倒戈,姜维被牵制,让魏*得以攻入汉中。汉中失守,原本可凭借剑阁天险抵御魏*,不料邓艾出奇兵绕过剑阁,直入成都,给蜀汉来了个措手不及,来不及防备的刘禅无奈投降。

蜀汉的灭亡,从表象看似偶然,实则也有其必然。从国力上看,“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其*事实力、经济实力都远逊于曹魏,其覆亡是必然,只是时间问题。可问题就在这时间上,论说蜀汉不乏英才,自奇才诸葛亮殒命之后,蜀汉尚有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虽比不上三国早期风云际会时的大谋士,但借助地理优势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有蜀汉还是错错有余的,可仍旧在短短几十年之间覆亡,这就不得不说其庸主刘阿斗之过了。

无志无才。刘阿斗身为君主,却毫无斗志,其父亲刘备一生复兴汉室的誓言,从未在他脑海里泛起过一丝涟漪,无论是诸葛亮生前六出祁山,还是诸葛亮死后姜维屡次用兵,他都像一个斤的孩子一样,只负责听大人的话。孟达曾经说:“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在刘阿斗决定投降时,连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都愤怒至极,“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当日就到昭烈庙向爷爷挥泪,杀了妻儿后以自杀殉国,刘备连他的儿子都不如。

刘阿斗投降迁居洛阳时,还要仰仗郤(xì)正引导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利益,为此还“慨然叹息”。封安乐公后,司马昭请刘禅喝酒,还为他献上蜀国歌舞,别人看了都伤感落泪,但阿斗却“喜笑自若”,司马昭都震惊了,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问他是否还思念蜀国,他竟然说“此间乐,不思蜀也。”郤正又教他怎么回答司马昭的问题,刘禅再回答时也那么说,结果司马昭说,怎么听着向郤正说的话,刘禅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

刘禅的庸弱能到这种地步,不怪后世说“纵使伊尹阿衡、周公辅相,亦必危亡而后已”,就算有一百个诸葛亮辅*,蜀汉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听信小人。诸葛亮死后数十年,有赖于蒋琬、费祎的尽心竭力,朝内虽有派系争斗,但还不足以动摇国本,直到年,被刘禅宠信的宦官*皓开始干预*事,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宦人*皓,便僻佞慧,汉主爱之”,董允尚在时,*皓犹如耗子见了猫,从不敢胡作非为。董允死后,费祎任用陈祗接替董允担任侍中,这两个人开始串通一气,多次升迁,干预朝*,群臣大多数都能识时务,纷纷依附于他,其影响力大到连藩王都要惧他三分,“汉主弟甘陵王永憎皓,皓谮之,使十年不得朝见。”

*皓甚至还曾想废掉姜维,只因为他跟右大将*阎宇关系好,讲哥们儿情义,想让阎宇接替姜维,姜维知道后,上书参了*皓一本,没想到刘禅却以“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护*皓,姜维深刻认识到*皓在刘禅心中的地位以及朝中的树大根深,他这个长期在外的将领是斗不过的,恐惧之下,姜维“求种麦沓中,不敢归成都”。

在钟会出兵时,姜维上书请求备战,“*皓信巫*,谓敌终不自致,启汉主寝其事,群臣莫知。”

想想也觉得可笑,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东汉因宦官擅权而衰落,而以复兴汉室为立国之本的蜀汉,竟也走了宦官专权灭国的道路,岂不是很悲哀?

国力消耗。诸葛亮死后,姜维执掌兵权,仍然奉行以攻为守的策略,自年至蜀汉灭亡的十年间,姜维六次北伐。

年,姜维领数万人围攻南安,因*粮耗尽而退兵;年,姜维率*出陇西,夺狄道,攻破河间等地;年,姜维率*出狄道,设伏攻陈泰未能成功而退*;年,姜维被邓艾打败,死伤甚多,也因此受到百姓埋怨;年,姜维出兵秦川,求战邓艾而不得;年,姜维再次被邓艾所败,退守沓中。

这六次用兵,姜维一胜五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本就不富裕的蜀汉而言,其负面影响实在太大。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国内殷实,百姓富足,诸葛亮也用兵谨慎,虽有兵败,但总能安全退*,不伤筋骨,但姜维北伐,既无国内经济支撑,又做不到诸葛亮的稳重用兵,导致百姓民不聊生,“经其野民皆菜色”。关键问题是,“复兴汉室”的口号,在官吏百姓过了几十年太平日子以后,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了,而蜀道难是双向的,曹魏很难攻进去,但蜀汉也很难攻出去。

廖化有句话说得很对,“兵不戢,必自焚,伯约(姜维字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小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在内部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穷兵黩武似的北伐,加快消耗了国力和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而作为一国之君的刘阿斗,听之任之,即没有阻止姜维连年北伐,也没有为支持北伐而理顺内部问题、积极发展经济。在众多因素和矛盾问题交织下,蜀汉的灭亡,成为了必然。

三、蜀汉文臣武将悲壮的救亡图存路

蜀汉的灭亡,乃是大势不可违,可正因为如此,无数蜀汉俊杰却甘愿为了这个可能终生都无法实现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在扶不起的刘阿斗这样一个暗弱无能的君主领导下,还在近乎偏执地抛头颅、洒热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何尝不是一段悲壮的史诗呢?

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庸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自己的生命赛跑,屡次北伐,渴望在有生之年实现北定中原的夙愿,为先主刘备,更为自己,奏响了那个时代最为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蒋琬、费祎、董允、廖化、姜维这些文臣武将们,虽说不上名士名将,比起同时期的曹魏和孙吴的人才,但也算得上是一时俊杰。然而,他们身处派系斗争的漩涡中,空有一腔报国志和高名位,却时常有生不逢时和壮志难酬之感。

蒋琬为蜀汉事业呕心沥血、夙夜在公,还常常寝食难安,他大造州船,本想另辟蹊径,从水路东下,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却不料旧病复发、未能成行;

费祎以过目不忘之才安邦定国,“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却因内部派系斗争,在欢饮沉醉不及防备时,被部下刺死;

董允,“秉心公亮,献可替否”,一生正气,却终年疲于规劝刘阿斗,与只会阿谀奉承而受宠的*皓玩猫捉老鼠的把戏;

姜维更是不必细说,典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管是认为其于公以攻为守也好,还是认为其于私渴望功勋卓著名留青史也罢,他都实际上在为蜀汉“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而发光发热。

还有那个对自己的父亲刘阿斗都有恨铁不成钢之感的刘谌,悲哭昭烈庙,以自杀以慰先帝;

那个死守绵竹,哀叹“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的诸葛瞻父子,冲入邓艾阵中战死;

那个听闻成都兵败,还杀鸡儆猴以稳定局势的巴东太守罗宪,为抵御孙吴趁火打劫,而告诫全*将士整装备战,全*上下无不激愤……

火烧连营七百里,烧不灭关云长的侠肝义胆;

五丈原的幡旗白纸,送不走诸葛武侯的凌云壮志;

倘若有人挖开姜维的脏腑,或许真能看见他那斗大的虎胆……

蜀汉的铮铮铁骨,化成忠烈银*深埋于今天的成都武侯祠中,万古不腐,千年来香火不断。如果不是因为刘阿斗的暗弱无能,蜀汉的兴亡,何尝不是一段悲壮的史诗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不是刘阿斗的无能,蜀汉的败亡大可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