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知道这些典故,你还好意思到大西北过年
TUhjnbcbe - 2023/3/15 19:32:00

甘肃,十五一过没年了娃娃大汉安然了

位于西北腹地的甘肃,从腊八开始就有了大年的影子。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小年节,过年的鞭炮正式点响。在甘肃这个孕育过华夏文明的*河史地,过年的习俗将自周成礼的节庆礼仪延承至今,保持着自秦汉盛唐以来特有的欢腾和讲究。

从腊八到除夕

也许是甘肃的经济发展尚且落后,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从腊月初八开始,这里便开始

和北方很多地方一样,腊八最大的意义在于腊八粥。

红绿豆、白大米,外加一把大红枣。寒冬起大早,将这些东西撒入水中,到了日上三竿的晌午,一锅香浓的腊八粥已经熬成。

相传腊八粥起源于释迦牟尼。当年释迦牟尼苦修时,瘦如枯柴,一位牧女盛了一碗乳粥给他喝,释迦牟尼恢复了精力,悟道成佛。后世的佛徒因了这个故事,又称腊八为“成道节”。

从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到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丝绸之路的甘肃盛行佛教,在这个三步一庙五步一寺的地方,腊八节因此也格外受到重视。从整个过年来说,腊八一过,也意味着要放下一年忙碌,开始专心专意地迎接大年到来。

腊月二十三,是大年之前的小年。这一天,是迎接大年最为忙碌的一天。

甘肃的冬天寒冷,食物易藏,为大年准备的各色食品从这时开始陆续出灶。

小年最重要的礼节也是祭灶神。灶神又名本家司命,甘肃也直呼灶爷,属于五祀之一。小年晚饭后,将烙过的十二张灶饼置于灶头,寓一年十二月。灶饼薄若翩叶,大若碗口。

祭祀的过程是叠置于灶头后点烛焚香,磕头祀礼。接下来将每张掰出一点,抛于厨顶,意喻恭献灶君受用,剩余分食小孩。

灶饼之外,最重要的献品还有灶糖,一种呈乳金色的麦芽糖,嚼起来粘得牙齿格格响,芳香的味道同样很受小孩子喜欢。献糖寓意着黏住灶神的嘴,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青天。腊月二十四,打发灶爷上柳树。”

在甘肃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如果在前一天忘记了让灶神上达美意,二十四祭灶的习俗古亦有之。

宋人范成大流传下来的《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献,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古人的风韵传致现在当然有所简化,但腊月二十四实在是忙碌的一天,从这时起,年已开始了,在甘肃的习俗里,诸多避忌皆有,比如这一天一定要将家屋打扫得里外一新。

除夕前的街道,处处春联飘,声声鞭炮响。

除夕夜前一两天,贴春联的时间到了。最早见于后蜀主孟昶桃符所书的春联,在甘肃的大年里承载着千年不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气。

尤其是在甘肃天水,这个祖出李白、相迎杜甫,又是自古兵家必争的秦地汉城,用春联的形式献赏文人墨宝已成一观。

天水南郭寺,就见证过杜甫当年亲手所书春联。

与春联门楹相照的是门神。在甘肃,门神已不再是《荆楚岁时记》中所载“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而是秦琼和尉迟恭,或是魏徵和钟馗。

除夕之夜,最重要的礼节是祭祖,用甘肃天水俗语讲,就是“接先人”。

天擦黑时,主人儿孙一道,挑灯笼,端香盘,行跪拜礼,鸣放鞭炮,寓接先祖过大年。然后就是守岁。

饭桌上的饺子热腾腾,小孩子的压岁钱红彤彤,两者缺一不可。

正月十五过大年

“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所谓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正因如此,这一时刻在甘肃的过年当中,寓意极大。

守岁到除夕交子时,精神好的人会直接进寺上香,争取焚得头香以求新一年好运连来,康泰平安。

初一守在家,初二回娘家,初三初四窜亲戚,初五舞食团。

初五是新年的第一个五,五金魁首,在甘肃天水至今有着等路神、送五穷和粘五福的习俗。

这天晚上,还要用各种杂粮舞食团吃,意取越舞越红火,也是告诫又是一年春来到,凡事糊涂也是福。

正月初九也是甘肃过年习俗中的大日子。

天水市志《秦城区志》里记载:

“初九日,即上九,家家早上敬献贡品。玉泉观里上九会,男女老幼竞相朝”。

古时,朝观者头上还要插一束冬青草,谓之吉祥。这一天相传是玉皇大帝诞辰,现今虽已简化,但初九敬天神在众多家庭仍然礼不可少。

在盛唐,上元灯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时日。

甘肃天水这个唐高祖李渊的出生地,元宵节仍然无比重要。大唐上元灯节的气象被延续至今。

“是日,家家团聚煮元宵吃。城乡都要张灯结彩,入夜,花灯齐放,人们云集街头,观灯展、看焰火,尽欢达旦”。

正月十六,是甘肃年俗里游百病的日子,人们成群出游,或逛庙烧香,谓之“游百病”,以求免灾消疾,四季平安。

当天晚上,传统的家庭主妇还会手持香烛,在屋内角落绕灯,念着:“绕灯绕灯,绕瞎老鼠的眼睛”、“寻到了没有?寻到了。打死了没有?打死了。没打死,咋办呢?张天师的花马踏死了。

相传这是一项保家藏粮食衣物不遭受虫蛀鼠害的习俗,到了现在,朗朗上口的谚语更受孩童喜欢,经常是小孩跟在妈妈的身后,绕灯玩乐。

大年十五十六一过,大人还始念叨,“十五一过没年了,娃娃大汉安然了。”

但其实,娃娃仍然意犹未尽,孩童概念中的大年一直可以延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蓄过正月的头发开始抬头剃落。大年已过,期盼来年吧。

一个接地气,唔使扮嘢的时尚生活指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知道这些典故,你还好意思到大西北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