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小年是春节的序曲,过年的帷幕从这一天开始拉开。在小年这一天,各地都有传统的祭灶活动,人们在这一天打扫房子,沐浴更衣,贴春联、剪窗花,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或年糕。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地域风情浓郁的民俗特色。
山西长治
山西长治、晋城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陕西*陵
蒸花馍是陕北民俗的一大特点,起源于对*帝的祭祀。按照当地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一开始,家家户户就要蒸花馍,这些花馍色彩艳丽,造型生动,主要用来祭拜天地、灶神和先祖,祈福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这种做法在当地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广西武宣三里镇
武宣米饼的历史悠远,早在《武宣县志》里,就有关于春节民间多习惯包大粽、蒸年糕、做米饼、炸粉圆、炸鱼圆的记载。“东乡三里吃白米,*茆二塘扯牛肠”,武宣盛产优质的稻米,作为制作米饼的上乘原料。每逢农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要打米饼,供奉神明,祈祷风调雨顺。还要走亲访友,相赠米饼,互祝平安吉祥。米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制作米饼的过程更是热闹,不仅全家大人小孩都能参与,邻居好友也会聚在一起,边做边聊,其乐融融,年味浓浓!
山西吕梁
在山西吕梁,小年的风俗是扫尘土,洗福禄,人们沐浴换新衣,迎接新年。有意思的是,在吕梁地区,过小年要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
贵州西江
杀年猪是广西瑶族、苗族过年的重要习俗。过了腊月二十四就要杀年猪准备过年。家家户户每年养一头土猪,在杀年猪祭年祈福仪式上,全家人欢聚一堂,还请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共享杀猪饭。传统的苗家杀猪饭只有一道菜,称为庖汤。庖汤饭融合了年猪各个部位的精华,热情好客的苗家人用庖汤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和前来帮忙的邻里,是最高规格、最隆重的宴席。
辽宁锦州
点“天灯”是古代汉族春节习俗,现在锦州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锦州人开始祭灶活动,祭拜灶王爷,用麦芽糖黏住灶王爷的嘴巴。祭灶后,就开始点“天灯”前的准备。在院子里或房顶上竖起竿子,竿子上插旗子,入夜后,将做好的花灯挂在旗杆最高处,点燃花灯。这就是点“天灯”。“天灯”必须日日点亮,不能有半刻熄灭。直到来年二月二日,才可以撤下来。除夕年夜饭后,一家人还要准备供品,放在“天灯”下,叩拜祭祖祈福平安。
河南南阳
小年这一天,河南人每家每户都要做火烧,这是固定的风俗。刚出炉的火烧圆鼓鼓的,通体金*,酥脆不掉渣。对河南人来说,没有火烧的小年不算小年,火烧取其谐音,希望来年红红火火。
江西靖安
江西省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糖,寓意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江苏苏州
宋朝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曾描写过吴地人家送灶的习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苏州祭灶的供品主要是米粉团子等甜食,很粘,叫做“廿四团”,寓意全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浙江温州
农历腊月“廿四夜”,老辈温州人每家每户都要“拜镬灶佛”(灶王爷),祭品包括“纸马”、“酒糟”和“糖果”。纸马,温州人俗称“九十”,是化给灶王爷上天作坐骑的费用;“酒糟”要抹在灶王爷的灶门边,目的是想用酒把镬灶佛灌醉,再用冻米糖等祭拜,意在把灶王爷的嘴粘牢,不让他乱讲坏话。在这一天,温州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一定要吃芋头和荸荠。荸荠温州话的意思是“盘财”,代表出门有盘缠,芋头的意思是“余”,意在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过小年,也是“掸新”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新春。
内蒙古呼和浩特
农历腊月23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节,又称“过小年”。在小年这一天,人们身着传统服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祭火神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他们认为火是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圣洁的象征,火能带来光明和温暖,能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祭火仪式结束后,人们饮酒吃肉,“祭灶饭”要接连吃上七天。
四川乐至
打扬尘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因“尘”与“陈”谐音,打扬尘有扫除陈旧霉运,辞旧迎新的用意。在四川一些地方,人们在小年这天打扬尘,事先要禀告灶神爷,然后将打扫的灰尘都倒在路上,让人踩踏,寓意是将灰尘带走。小年这天打完扬尘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动扫帚。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放的鞭炮,叫“落地红”,象征着一家人一年的财气和喜气,不能扫出去,人们称之为“留红”,既要留住喜气和财气,祈求新年行好运,风调雨顺,人兴财旺。
这些辞旧迎新的祈福活动,表达的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有些传统的习俗,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已经慢慢被人淡忘。当我们追问“年味都到哪去了”的时候,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拿起扫把,打扫房屋;买些对联和窗花,装点布置;自己动手,准备些年货。或许你就会找回儿时的记忆,感受到那浓浓的年的味道了。